八哥中文网 > 汉鼎余烟 >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路径

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路径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汉鼎余烟 !

    说到底,皇帝死于乱兵之手的这个可能,对刘备来说太过惊悚了。

    在刘备看来,此时此刻,整个天下的无数地方势力、门阀派系,都在等待着此事的结果。皇帝在,或不在,代表了汉室的存续与否,也代表了天下人对汉室最后的忠诚存续与否。

    自从讨董以后,这份忠诚越来越苍白,越来越单薄,但终究还维持着一个名义。如果这份绵延四百年的名义就此不存,许多人心底里的最后一点顾忌,也就不存在了。

    然而人心可怕之处便是如此,放弃底线的是那些人,抛开顾忌的是那些人,但那些人不会羞愧,反而会集中全力去污蔑、去打击不曾放弃底线的人。仿佛只要将别人碾成粉碎再泼上永世不褪的脏水,他们自己就清白了,就可以理直气壮。

    所以,局势的微妙之处也在于此。

    如果皇帝的失踪真的与刘备军脱不开关系,河北、中原无数人的汹汹之口,立刻就会把汉中王抨击成比王莽、董卓、梁冀之流还要穷凶极恶的汉家逆贼。既然汉中王是逆贼,他们就要讨伐逆贼,因为他们愿意讨伐逆贼,曹氏就必须在顶在前头的同时,给予他们丰厚的报偿。

    而另一方面,如果那么多人众口一词皆指汉中王是汉家逆贼,汉中王政权中的人又会如何?贸然怀疑部属的忠诚,那当然并不合适,可谁又知道会不会再出一个潘濬?

    刘备想到这里,甚至有些心怯。他觉得,自己一向以来竭力维持的仁德道义,在这时候有动摇的可能。他这些日子常常胡思乱想,害怕许多本来志同道合于兴复汉室的伙伴,会因此而指责自己。

    好在,孔明来了,他能得出什么结论?

    刘备忍不住用格外热切的眼神,去看着诸葛亮。

    法正坐在稍下首。

    他看看诸葛亮,又看看刘备既惴惴又期盼的神色,有些羡慕,有些不是滋味。

    他明白汉中王在焦虑什么。但觉得,那些事根本不值得汉中王去在乎。

    在法正看来,整桩事本没那么复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直接行文天下,痛斥曹氏弑君。不管道理通与不通,拿一盆脏水先泼过去了事。接下去的事情,无非是文人打嘴仗罢了。至于对错输赢,谁在乎?

    就算这嘴仗打到最后,汉中王本人的仁德道义旗帜有所动摇,那也不是坏事。很多时候要成大事,就不能顾忌太多。就像当日取益州,手段难道不阴损?

    当年取益州的一步步策略,正是庞统和法正两人推动的。彼时法正在益州受尽了气,而庞统在扬州全不得志,两人都憋着一肚子的恶气和狠劲,这才设下了劫持刘璋,进而劫取益州的一连串计谋。

    在这个过程中,反倒是汉中王本人常有疑虑、动摇,须得谋臣时常在旁鼓舞。

    在这方面,庞统和法正一样,都觉得汉中王唯一的缺憾,便是不够果断。

    汉中王是雄主,也是仁德之主,可唯独有时候顾忌太多,优柔寡断,束手束脚。殊不知,真正的帝王,要敢于顶着骂名迎难而上,而群下只需要畏其威而归其利!当年太祖高皇帝若成天在意名声,又怎能起细微而拨乱反正呢?

    皇帝失踪了,那又如何?

    自董卓乱后,皇帝的威严早就被踩在地上,践踏成泥了。天下人还有谁真把那皇帝当回事?

    他失踪了也好,死了也好,这难道不是好事么?

    这根本就是一桩大喜事!

    若皇帝尚在,纵然曹氏篡逆,汉中王始终要认这个皇帝。于是汉中王的头顶上,就始终有一个皇帝在,要剥离这个皇帝,不知道还要费多少功夫,消耗多少政治资源。

    现在这个傀儡皇帝自家失踪了,也就没了压在汉中王头顶上的人,不是很好么?

    这时候为人主者,难道不该去考虑如何把握时机、更进一步?

    但法正并没有直接对汉中王这么说。

    他是个聪明人。当年玄德公进位汉中王的那一次,他就知道自家主君是何等爱惜羽毛。那简直已经到了,咳咳,有些出格的程度。

    当日,法正兴冲冲地预先写好了劝进表文,结果反而因此而遭主君所不喜,还一度遭到疏远。所以,现在的他绝不会太过催迫主君。

    既然汉中王满心疑虑皇帝的下落,法正就立即首先反躬自省,推动汉中王去彻查此事。当然,此举不仅是下一步举措的铺垫,同时也能站在中枢的角度,稍稍压抑骤得泼天大功的荆州、交州军府,以彰显中枢的威严。

    按照法正的想法,查问得越是清楚,有些事情就越难推卸责任。到最后,事实自然会迫得汉中王有所决断,而能够参与决断的人必定是身为尚书令、护军将军的自己;必定是预先提供了唯一一条可行路径的自己!

    那条路径,当然不是与曹氏互泼脏水,展开骂战。而是在攻取长安之后,应当立即展开政治上的一系列动作,先将关中囊括入汉中王国,继而更进一步!

    只消汉中王踏出那一步,群下再多的动摇,再多的疑虑,再多的杂念,全都会无影无踪。到那时候,谁还能说什么汉贼?谁还能怀疑汉中王兴复汉室的决心?

    至于河北、中原那边的反应,何须在意?

    法正坚信汉中王必能为一代雄主,成千秋伟业,到那时候,谁还会纠结失败者的狂吠呢?

    更重要的是,只要汉中王起了这个念头,日后他总会记得,最初提议的是我法孝直!

    可是……

    谁曾想,汉中王每临大事,都离不开孔明!

    法正慢慢思忖着,发现幕僚们的眼光陆陆续续集中到自己身上。

    也罢,今日就听听孔明有何高论。

    他乜视身边文武同僚,起身出列,奉上了一卷书简:“大王,这是我来此路上,收到关、雷两位将军发来的机密文书,其中说到了……咳咳,说到了与皇帝相关的一些事。”

    刘备轻咳一声:“无妨,请孔明先看过。”

    法正犹豫了一下,将书简呈给诸葛亮。

    旬月前刘备令法正以护军将军名义,要求荆州、交州两军清点此战的杀伤、俘虏和缴获。这道命令说得隐晦,但关羽和雷远自然明白其中蕴含的意思,于是也照着要求,作了许多清点整理的工作。

    太过辉煌的胜利带来了太过巨大的收获,而在荆州、交州两军自身建制都已经凌乱不堪的情况下,想要清查出什么结果,着实为难。但关羽和雷远两人都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所以确确实实下了一番功夫。

    到这时候,便有了这么一份专门以红色封套的重要文书。而法正甚至都不敢当众读出来,只请刘备或诸葛亮自己观看。

    原来经过仔细查问得知,曹操此番南下,将皇帝致于五校的协作看管之下,而直接随侍在皇帝身边的,乃是以奋威将军邓展带领的一批校事。

    在交州军突袭拒柳堰的时候,各部轮番突前,猛攻五校。当日看管皇帝的步兵营在淯水西岸遭到交州军副帅寇封所部的攻打,步兵校尉段昭也是为寇封所杀。

    待到军府接到法正的文书,寇封遍询部下,也没谁见到过像是皇帝之人。想来这也正常,当时兵荒马乱,两军相争你死我活,只顾排头砍去,难道还会通名道姓?凡是不着交州戎服的,劈面就是一刀,谁会想到这等事?

    随即雷远与寇封带着亲信部下,前往当时两军作战的战场勘察。

    这一看,却看出问题。战场上真有天子卤簿乃至羽盖车驾被丢弃在深草泥滩之中!战场上还真有着魏王府校事服色、被斩去首级的尸体!

    皇帝和他身边的人真的到过战场!

    可没人能说出皇帝在哪里。因为步兵营的将士们,早都被寇封所部杀得七零八落,剩下的人只顾逃窜,就算后来当了俘虏,遭到拷问,他们也只记得自家逃窜的经历了!

    当日雷远便调动了超过两千人,对淯水西岸的大片范围进行了仔细搜索,又专门请了谙熟典章制度、出身儒学世家的杨仪来现场辨认。

    问题是,这一场大战,是在洪水尚未完全消褪的泥泞战场上进行的,从拒柳堰往北数十里,便布了无数的泥滩、沼泽、水泊,还有无数看似干涸,其实底下全都是泥泞,不知埋了多少尸体的地方……这哪里认得清楚?别说两千人,就是动用两万人,也没办法一一查清这复杂地形中每一具尸身!

    杨仪当场就提出,是不是仔细再看一看收拢来的首级,以防万一。但随即也有人提出,那实是毫无意义。这一场仗下来斩首上万,士兵回报说着二千石以上大员服色的,不下二三十人,又不是每个首级都会拿石灰腌制了保存。

    绝大部分首级在清点过后,早就择地深埋了,难道还能挖出来一一辨认?

    而保存下来的几个脑袋,那本来就是认清楚系曹军重将,预备用来请功的,再看十遍,又有什么意义?

    退一万步,哪怕把那些首级和尸身都挖出来仔细辨认,又怎么个辨认?让谁去辨认?整个荆州军府上下,除了关羽,根本就没人见过皇帝!整个汉中王政权里,除了汉中王本人,谁也没见过皇帝!

    到这时候,没法再往下查问了。

    书信最后,只说荆州、交州两军对此事无有结论。而副军将军寇封已经自行幽居在江陵的府邸之内,若汉中王有所责怪,无论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他都绝无怨怼。

    这……难道是寇封无意间所为?

    诸葛亮沉吟不语。

    刘备探过头来,有些急躁地问:“孔明,书卷上写了什么?”

    诸葛亮心念急转。

    在那一瞬间,他甚至想把书卷揣回自己袖子里,但下个瞬间,他平静地将书卷递给刘备:“大王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