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 未来不见 > 一本书

一本书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未来不见 !

    这个月佳超很心烦,想了想自己现在的工作,现在作为教师的自己,应该写一点关于教育的东西,最近读了一本书给教师的建议说说自己的教育故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才能,以自己为本,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班级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充满文化气息和成长气息的班集体.

    另一方面,在做学生教育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教育好我们自己!我们应该确立终身读书的观念,自觉地多读书,读好书,丰富自己的读书积累,提高自己的读书品质,实现自身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要读书,那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我也经常这样地说“我忙,没有时间”,确实,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这一切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有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书中支出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让学生先把他们将要克服什么困难弄清楚,并且不仅把注意力,而且把意志力都集中在克服这种困难上去。提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教材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也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同样详细的解释。他们的脑力劳动不总是以发现真理而宣告完成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学生对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的实质有极清晰的认识,是他们感到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得安心,而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诱人的、饶有兴味的劳动。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有兴趣地去观察、去思考、去探求,去解答,练习“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形成一个求知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在学校里变得更聪明!

    “教给学生观察”,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会让学生观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到结论,使得学生以更深刻的印象去记住当下的知识点。但是学生真的会观察马?就像书中说的“在一些学校里,并没有把观察当作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作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是把它看做解释某些课题和章节的一种手段”。我们常常让学生观察,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却从来没有教过他们怎么观察,应该观察什么。没有一个学生生来就会观察,教师应该教会他去看,去倾听。教师在课上应该引导学生,教会他们怎么发现同与不同的地方。同时观察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孩子们才能区分理解的和不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的训练孩子们,让他们掌握这个必不可少的能力。

    教育工作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这个问题我已思考多年,一直在苦苦追寻最佳的回答,想想在我的日常工作中,好像没有哪一样是次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亲爱的老师们,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在那瞬间,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老师的头脑里转移到学生的头脑里,而首先是教师跟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每一个孩子都是带着想学好的愿望来上学的,学生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种愿望交给老师,而这种愿望很容易被尖刻的、粗暴的、冷淡的、不信任的态度所浇灭,要是我们老师在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一样,把无限的信任同样的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将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的和谐。反思自己,有时对待学生的提问表现得烦躁、没有耐心,甚是惭愧。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是不可穷尽的,在学期的最后这五个星期里,在数学辅差这个战役中,多给孩子们鼓励,多给孩子们信心。

    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学生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使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教师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发生的!因为在这样的课上,他们的精力都被纳入了正常的轨道。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这些学生在紧张的劳动中显示他们那积极活动的精神,他们变得跟以前完全两样了。因为他们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完成作业上。有些教师就能够做到使他的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取得进步,应当去仔细看看这些学生在上课时的脑力劳动的情况。在这里,充满着上面所说的那种师生间相互体谅的气氛,有一种智力受到鼓舞的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尽量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目标。你从儿童的眼光里就能看出那种紧张的专心致志思考的神色,一会儿发出快乐的闪光,一会儿又在深沉的思索,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也好,凡是给人以成功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

    以这样的目标,落实在每一天的课程中,怎样的教学设计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更多的收获,让他们专心的学习,我想一些有趣的故事、比赛和游戏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不是教什么,而是怎么教,教学活动才是更重要的内容,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怎样让课堂更高效的答案和方向。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那么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读完后,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对表扬孩子、给孩子信心是十分重视的。

    其实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有同样的感触。给孩子表扬的这种教育,可以让轻松、欢乐与愉快的氛围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给孩子表扬的教育会把自信心、创造力与对成功的渴望带给学生,塑造的是孩子们一个个完整的自我人格。反思自己,我发现我在教学上做到的相差甚远。作位一名老师一定要把对学生的爱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的师爱之后,才会逐步激发出求知的热情,才有可能会有不错的教学效果。

    对学生付出所有的热情,和学生平等的相处,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学生,就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好朋友,去感受学生们的每一种情绪。以我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心灵,用我的感情去赢得学生的感情。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给出了这样的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形象、生动、比方的恰到好处。

    学习的愿望是要有学习的兴趣作为基础。兴趣能阻力学生的学习,是点燃学生智慧的星星之火。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我重新认识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是多么的重要。要多下功夫,特别是要教给学生的学法,使他们顺利而又容易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教育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样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我要多多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不同的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把实践带人课堂,让孩子们去感受生物学科的真谛。

    教师听谁的课,何时去听课,听多少课?年轻老师和老教师的课都要去听,从开学到课程结束都要听,每个老师的课都要听过,每天要听两节课。教师的课有没有明确的目的,目的是否达到?不要浪费时间就要有目的,小学生需要教会他,让每个学生独立,上数学课老师不用去读题目,让最好的学生解释运用题,会产生所有学生都会的错觉。个别作业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没有做出来的要迫使学生思考在思考。为了什么以及如何检查学生的知识?教师检查作业,课前提问会让学生无事可做,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老师提问,学生都在草稿本上写出答案对教材进行思考性,做到充分理解。是否在教儿童学习?观察世界的能力、思维能力、能力、书写能力,背景学生要熟悉。在学习新教材过程中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学知识是否跟已有概念连接,问题要促进学生用已知解决未知。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所学某一规律性越是复杂,让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就越重要。讲完课看完之后让教室保持安静让学生想想所学的东西,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是否得到深化?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运用到新知识里,学生就可以不复习了。是否让全体学生都掌握了牢固的知识?教师把全体学生的独立作业的效果当作脑力劳动积极性的主要指标,要是中等生,特别是差生从作业开头直到完成都不指望别人帮忙,少讲一点。教师应当怎样布置家庭作业?课后作业,课堂上要讲过,对家庭作业个别化重视,有的学生要布置防止遗忘的数学作业!

    在分析课过程中进行概括把出现的问题找到,讨论达到教育共识。

    苏霍姆林斯基名师语录: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又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那就无论如何不能用学校常用的哪些方法来局限儿童的智力生活,即一味地要求他识记,背诵和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而把知识再现出来

    亚里士多德语录: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大家也都知道儿童对周围世界里以及日后从他本身里所揭示出来的东西的强烈兴趣,是他渴望知识,追求认识真理的志向的源泉。就数学课上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教材内容很多,而且教材在每个章节前面也是有目的的设计了能引起儿童兴趣的问题或者是和实际生活有关的内容,但是我在教学时为了赶时间,为了能多讲几个题目,往往忽视对学生兴趣的的激发和保护,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引导和培养,所以导致学生越学习越累,越学习越死板,越学习越冷漠,而教师越教越失败的感觉。

    教学已经有一段时间,在教学的一段时间里,摸爬滚打也有一些收获,当然还有一些疑问,比如:数学尽量让它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课堂生动有趣,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不能提高,该怎样解决?上课学生发呆怎么解决?等等。抱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这本书,看了之后收获很大,现在牵线谈一下我的收获。可以在班里成立各种学科小组。语文---读书分享小组,数学---好题分享小组,英语---演讲小组等,在某一方面有深入研究,投入的精力多,深入的了解,他就会更加热爱这门学科,因为他们在这门学科上取得了成就感,然后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即书中说的:怎样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至于学生上课发呆,我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的内容,是这样说的:不能硬性思考,这样违背儿童天性,交给儿童利用自有支配的时间,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东、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我的理解就是课堂要生动有趣,让孩子们感兴趣,并且要多提问,使课上的问题和他们有切身的关系,这样可以减少他们发呆,时间长了就养成兴趣热爱。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的人一样,他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语文、数学教师每天在学校上课三四个小时,加上备课和改作业五六个小时,另外每天还得至少有两小时被课外工作所占用。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多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我们要用终身来备课,也就是终身、终身充电、终身学习,至于对每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需要大约15分钟。功夫在平时,平时积累的,真正上课的时候才有更丰富内容可讲!

    在初中阶段,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说,其主要问题往往是没有培养好边边思考的能力,很多时候是只会看着这些文字不知道文字背后隐含的意义,也就是思维能力跟不上,缺少了思维。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只会死记硬背某些东西了,真正会边边思考的学生,在书本之后会基本了解书本的主体内容,而且知道知识原理以及其中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在这样的理解下,学生很少会出现忘记某些东西的情况,这样就不会出现只是死记硬背来学习了。这方面能力越强的学生在任何科目上的学习都会显得格外轻松,所以,学生越是思维迟钝越需要,的时候学生就会思考,的越多,思考的就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书中,我还读到这样一段话‘批改作业本占去了全部业余时刻。’应对着一叠叠作业本要批改,不止一个教师会不寒而栗,这不仅仅是正因要耗费许多小时的劳动令人苦恼的是,这是一种单调的非创造性劳动。

    这让我想起一则黑色幽默,说有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英年早逝,死后在人们办丧事的时候,突然诈尸,从棺材中坐了起来,边上的人都吓呆了,两股颤颤,手足无措,幸好,这位老师一个熟悉的朋友较为镇静,扯起了嗓子喊道:那个,某某某老师,快来改作文。话音刚落,尸体应声而倒,再没反应。这当然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从中能够看到许多老师在作业堆中疲惫不堪的影子。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减轻老师负担的三个方法:第一、在每堂语法课上抽出必须时刻,让学生书写和记住可能犯语法错误的词语;第二,为家庭作业的完成做细致、周密的准备工作,以防出错;第三,定期抽查:教师有时收几个学生的作业本批改,只有测验时才全面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

    前两个方法是避免学生作业出现超多错误,教师批改起来才能健笔如飞,节省时刻。我觉得,这是向我们课堂要质量的另一种说法,课堂质量上去了,批改作业的时刻少了,等同于我们教师的生命就延长了。因此,能够这样说:课堂质量是教师生命的延长线。后一个方法的提出,我觉得能够稍作修改,采取平时分层次、不定期抽样检查,测验时候进行全面批改的形式。

    学习有理数期间,有很多学生对于计算一塌糊涂。书中指出,在中学阶段,以熟记和保持为目的的工作比在小学阶段具有跟重要的意义。在做练习的时候使各种法则、计算类型,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反复出现。为了使学生的技能和技巧达到一定的自动化的程度,首先要熟记所有的法则,然后通过各类型的计算加以强化,最后在练习中减少错误率。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要是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是美好的、善良的。

    我要毫不犹豫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是一个值得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

    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课堂在四十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每一次心与书的交流,都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也是心灵的涤荡与素养的提升。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使我体悟教育真谛,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实现人生之梦想。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物理,很多的题目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那么很多题目就会显得非常简单,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给教师建议让我爱不释手,是因为它真正能够让我掩卷沉思时反省自己,使自己看到不足.我想,当你了解他那无私奉献自己的人生,领略他的卓越成就,他可以是良师也是益友,相信每一位爱教育的人,都会爱上这本书的.

    一直很深刻的记得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有这样的两句话让我感触颇深:一:“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二:“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读这两句话已久,至今还时不时在我的脑海里出现,感慨颇多,想要发几句,却又无从谈起。教师不是一份个人的职业,也许我选择这份职业最初是源于家人的期待,但说实话热爱上这份职业是看见各位前辈的对于这份职业的用心和与可爱的孩子们的相处。

    教师的工作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小课堂实际上也是一个大课堂,用心备课,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比有经验的老教师而言,我的知识含量有多少,沧海一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的课堂离这种境界还有多远,永无止境。做班主任,真正的与学生朝夕相处,让我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小天使,我要毫不犹豫的去爱他们。

    读书,学习,沉思,只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才有永远保持活力的小溪。而一切,都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启程,从今天启程。书中让我比较深刻的一条是如何教会头脑迟钝的学生解应用题,要在以前我也认为班级最后的那两名是学不会应用题的,就算很浅显的数量关系他们也是找不到。初一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我深知这部分应用题的重要性。在教学生方程应用题时,我带着学生从易到难的一点点分析题目中的重要条件,一句句的翻译句子的意思。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我努力使孩子理解数的依存关系,使他相信这些存在性不是什么人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存在。慢慢的,最后两个孩子也能独立的完成一道两道应用题,比起其他的孩子他们的速度确实太慢,但跟他们自己相比已经是质的飞跃。

    学会倾听。作为班主任的我更要学会去倾听小孩的心声走进小孩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觉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不失为一种最好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动向,可不少教师总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乐于倾听他们的谈话,特别是学生犯错误时,更是不给他们说话的机会,任凭自己对学生大加训斥,这样很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常犯这样的毛病。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学会倾听,才可以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才能事半功倍。

    学会平等,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族。”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劲孩子。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充分肯定。让孩子们充满自信,觉得老师还是在乎我的,我要表现得更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优点或缺点,成绩并不能代表一切。我们做为老师是就是要让学生们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要把我们的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桃李满天下也许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做一个让学生敬爱佩服并被自己人格征服的教师。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教师,我曾做过许多尝试:精彩的课件设计、动听的激励语言、形式多样的课堂游戏、竞争激励等。我自认为做得不错,可看了苏霍姆林斯基——兴趣的秘密何在后,我曾经的努力就显得黯然失色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识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的热爱。可见,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对学生表面的兴趣刺激上。

    因此,教师应该带着问题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不足,由于教师是带着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去学习,这就使得他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反思,自觉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就像是一条潺潺的小溪,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让他们想学、愿学、乐学。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他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