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血衣卫 !
圣旨下达,整个京城顿时忙起来,几十万大军调动,不是小事,六部的人不停的跑,粮草、物资、军备都要跟上,同时发布各种朝廷的公告。
朱棣的一纸讨伐檄文列举了不少罪行,这些极为不利,所以,战场上的胜负不仅仅是你带着多少人马打了多少胜仗,名声和道义上同样重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就算燕王再能打仗,如果失去兵马和百姓的支持还是不行。
这一点和当时的人口有关,元末的时候,灾祸战乱不断,所以,人口大规模下降,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大力发展民生,百姓的日子好了,人口自然也就上来了。
从洪武初年到十四年,全国人口确实有了很大的增长。关于户口增长的原出,一般人都认为是当时的明朝政府施行与民休息的政策,积极鼓励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解放劳动力的结果。但是也有人更加强调国家对户口的控制。他们认为封建国家的户口是直接与赋役剥削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统治者总是力图控制更多的人口,以榨取更多的财富,明王朝当然也是如此。
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命令地方官府努力将那些脱籍的农民重新控制起来以增加户口。当时有很多原先因为农民逃亡一空而废置的县被重新设置起来,有些地方本来户口很少,可是通过招抚流亡,使得当地户口、赋税大增。所以,从明初到洪武十四年增长的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属于重新被控制的农民。
从洪武十四年到二十六年全国人口的变化情况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明朝的户口基本上没有什么上升,有时或户或口反而出现了下降。而《明史》也有类似的记载:“太祖当兵燹之后,户口顾极盛。其后承平日久,反不及焉。”
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洪武时期发生了大量的农民起义,而参加农民起义的往往就是那些流民和逃亡者,明朝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对之进行镇压,其中包括屠杀、强迫迁徙和强迫从军等等,而那些幸存者又不得不到处流亡,这就必然使得当地户口减少。
那么到底大明有多少人口呢?根据户部的统计,超过一千万人,按照五人之中出一兵力的统计,全国上下的总兵力可以达到惊人的二百万。
这一点不稀奇,燕王兴兵三十万,加上宁王凑起来的十万兵马,总兵力接近四十万,大明朝廷这边,耿炳文统兵三十万,李景隆统兵十五万,加上林风手中还有守卫京城的兵力应该接近十万,再加上边军,朱允炆这边的总兵力应该接近八十万。
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最终燕王都无法占据上风,只能通过自己的战法快速攻入京城,这是唯一的方法。
李景隆拿到圣旨,听到是耿炳文为扫北大将军,自己只是混了一个副将顿时不高兴,自己是曹国公,耿炳文算什么,不过是仗着早些年跟着先祖打过那么几次胜仗,毕竟已经老迈不堪。
“李将军,军情紧急,请将军立刻调集人吗出发。”
“知道了。”李景隆哼了一声,一摆手,那人只得转身退了出去,只是退了出去而已,站在门口并没有走,算是比较了解李景隆的个性,燕王、宁王大军大举南下,如果去的迟了,真的要出大事。
这个时候不能有丝毫的闪失,这一点李景隆同样清楚,命人取来盔甲大枪,出营帐飞身上马,带着十几万人浩浩荡荡朝着北边进发。
李景隆心里不高兴,其中还有另外一方面,这一次和打晋王不同,燕王朱棣曾经帮过李景隆不少忙,而且也拿了不少好处,所以,李景隆对朱棣的印象还算不错。
马蹄声阵阵,一队骑兵接近,为首之人快速催马上前,“李将军。”
为首之人马上高喊,李景隆停住战马侧首往后看,这个时候那些人已经跑到李景隆的面前,为首之人躬身施礼,“李将军,耿将军的军令。”
李景隆面色一沉,耿炳文是扫北大将军,所以,整个兵马的调动和作战计划都要听从他的安排,李景隆只能接过,“知道了,请回禀耿老将军。”
“是。”
送信的兵马快速返回,李景隆打开军令,上面写的清楚,李景隆所属十五万人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到济南城,然后修建防御拦阻燕王大军,千万不能出城交战。
耿炳文擅守,曾经以几千人马孤城坚守阻挡几万大军,此时,燕王乱军风头正劲,这个时候出去打肯定吃亏,耿炳文清楚,就算是自己亲自上战场未必是燕王的对手,何况是年轻气盛的李景隆。
李景隆冷哼一声,面露不悦之色,“老东西,凭什么对我指指点点,不要以为只有你懂得打仗。”李景隆心里不爽,当然军令还是要执行,袖子一甩,大军按照军令快速向前推进。
耿炳文的三十万大军,此时同样加速行军,走的方向不是受到威胁的济南,济南是守卫京城的第二道门户,城高墙厚,老将军已经仔细查看过当地的地势,只要李景隆率兵及时赶到坚守不出,燕王根本没有办法。
自己要做的就是彻底击败燕王,正面作战没有胜算,索性绕到燕王的后方,前文已经说过,燕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快速兴兵,沿途四路大军向前推进,所过城镇系数归降,当然,此时,整个北平府完全归入燕王统辖,下一步就是掌控山东府范围,进而挥兵南下直取京城。
耿炳文选择从西侧进军抵达真定府,然后快速抢占河间府,如此就可以和济南形成掎角之势,三地皆有兵马,恰如一支利剑直接刺入燕王乱军的心脏。
燕王大营
燕王眉头深锁,此时,京城的消息还未送达,燕王的面前放着地图,上面画的极为详细,每一处高山、峡谷甚至是河流,包括可以行军的路线都一一标记清楚,为了这一天,朱棣已经准备了太久,几乎做足所有准备。
“王爷,这个时候,京城方面应该已经有所行动!”
燕王点头,“不错,本王很想知道,朱允炆到底派谁与本王交战。”燕王手指从地图上离开,此时,大帐内都是燕王的心腹,军中战将数十人,一个个都是身经百战的好手,而且跟随燕王十几年,绝对的心腹。
大总管马三保,军师道衍和尚,燕王说完,道衍呵呵一乐,“以王爷之见,希望是何人?”
燕王笑了一下,“如果想打得精彩,自然是长兴侯耿炳文,如果想快点赢,就是我的好外侄李景隆。”从燕王的这番话已经可以看出李景隆和耿炳文之间的差距,耿炳文经验丰富,而且在防守方面的本事极为厉害,这些都是李景隆所不具备的本事。
道衍点头,“既然如此,王爷何不效仿当年的秦国,迫使地方弃老将而启用新人!”道衍这一招确实厉害,而且用到了一个典故。
这就是历史最著名的长平之战,一战改变战国局势,从此对秦国威胁最大的赵国失去和秦国争霸天下的资本。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对秦军展开进攻。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
六月,赵军失利,被秦军攻破赵军阵地,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军攻占,秦军还俘虏了四名赵国的尉官。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坚守在营垒里不出去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了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国的主将廉颇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因此,赵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实际上,廉颇准备以以逸待劳的方式首先挫杀秦军的锐势,然后等待有利时机再出击。而两军长期相持,对于远征千里的秦军来说,实际上意味着走向失败。秦军历来善于突进急击,只有速战才能成就大功,而攻势一旦受挫,往往就会导致士气的凋败和进攻实力的摧折。秦军主将王龁长期求战不得,秦军所面临的高山夜寒,粮草不继,士卒病伤等不利条件,都使他为久困长平而深深忧虑。
秦国为了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任,采取离间计,迫使当时的赵王换掉一直防守不出的老将军廉颇,进而以赵括为主将,赵括毕竟年轻,并不熟悉长平的局势,上任之后立刻与秦军交战,虽胜几场,根本无法改变秦军对长平的合围之势,秦王最终以杀神白起为大将尽杀赵军40余万,赵括同样战死长平。
道衍说完,朱棣呵呵一乐,其中自有深意,“大师所言极是,只是一点不同,朱允炆不是当年昏庸无能的赵王,除非我们可以击败耿炳文,然后设计让李景隆大胜,唯有如此,才能中计。”
“王爷,妙。”
道衍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燕王的这一招确实厉害,因为这是战场,没有人清楚谁能打胜仗,而此时,朱允炆能用的只有这两个人,一个是老将军耿炳文,一个是年轻的李景隆,一旦耿炳文失利或者无法上战场,那么最后能倚重的只剩下名声在外的李景隆。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在战场上体现的尤为清楚,如果给李景隆几万人的兵马,完全可以调度有余,十万应该已经是李景隆的极限,毕竟从来没有打过这种大规模的仗,十几万人往那一站到底有多少人,应该做什么,这一点,李景隆自己都不清楚。
如果这个时候突然给李景隆五十万人,那么在爆发的自信心下,必然选择出城和燕王大军决战,那一刻就是决定双方命运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