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 百万英镑 > 第4章 罗马卡庇托尔博物馆的维纳斯神像

第4章 罗马卡庇托尔博物馆的维纳斯神像

作者:(美)马克·吐温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推荐阅读: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百万英镑 !

    一

    (场所——罗马一个艺术家的雕刻室)

    “哦,乔治,我多么爱你!”

    “多谢你的深情,玛丽,我知道的——可是你父亲为什么老是那么顽固呢?”

    “乔治,他的用意还是好的,可是在他心目中,艺术是桩傻事情——他只懂得杂货买卖。他认为你会叫我挨饿哩。”

    “他的见解真是岂有此理——可是那也有点启发的意味。谁叫我不是一个专会赚钱、没有心肝的杂货店老板,偏要饿着肚子当一个绝顶天才的雕刻家呢!”

    “别丧气吧,乔治,亲爱的——他对你的一切偏见迟早会渐渐消除的,只要你有一天赚到了五万块……”

    “五万块个鬼!孩子,我连伙食账都拖欠着哪!”

    二

    (场所——罗马的一所住宅)

    “老兄,光说废话没有用。我对你并无成见,可是我不能让我的女儿嫁给一份爱情、艺术和饥饿的大杂烩——我相信你除此而外再也拿不出什么东西来。”

    “先生,我的确是穷,你说得不错。可是名誉难道一钱不值吗?阿肯色州的议员贝伦美·福德尔先生说我那个新作品‘美国雕像’是一个很美妙的雕刻品,他深信我总有一天会出名。”

    “呸!那个阿肯色的笨蛋懂得什么?名誉是一钱不值的——你那个大理石雕刻的鬼像的市价,那才是值得注意的。你花了六个月的工夫才把它雕琢出来,可是连一百块钱都卖不到。不行啊,先生。你拿出五万块钱来给我看看,就可以娶我的女儿——要不然她就嫁给辛普尔那小伙子。给你六个月的工夫去筹这笔款。再见吧,先生。”

    “哎呀!我好惨哪!”

    三

    (场所——雕刻室)

    “啊,约翰,我的少年时代的老朋友,我是个最不幸的人。”

    “你是个大傻瓜!”

    “除了我这个可怜的‘美国雕像’而外,我现在没有剩下任何东西寄托我的爱情了——你看,连她也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对我不表同情——那么美,可又那么冷酷无情!”

    “你是个笨蛋!”

    “啊,约翰!”

    “嘿,胡说八道!你不是说还有六个月期限可以去筹这笔钱吗?”“别拿我的烦恼开玩笑吧,约翰。即使我有六个世纪的期限,那又有什么用处呢?那怎么能帮助一个既没有名声、又没有资本、又没有朋友的倒霉蛋解决问题呢?”

    “白痴!胆小鬼!小娃娃!六个月之内筹这笔款——其实只要五个月就行了!”

    “你发疯了吗?”

    “六个月——时间很充裕哩。这事儿交给我来办吧。我来筹这笔款。”“你这是什么意思,约翰?你究竟有什么办法替我来筹这么一个吓死人的数目?”

    “你就把它委托给我,干脆别过问行不行?你让我来全权处理,好吗?你肯不肯发誓,不管我怎么办,你都同意?你愿不愿意担保对我的行动决无异议?”

    “我简直莫名其妙——不知怎么才好——可是我一定答应吧。”

    约翰拿起一只铁锤,从从容容地把那“美国雕像”的鼻子敲掉!他又敲了一下,她的手指就有两只掉在地下——再敲一下耳朵又去掉了一部分——再敲一下,一排脚趾又敲断了——再敲一下,左腿从膝头以下就倒在地下,成了一堆残破的废物!

    约翰戴上帽子走了。

    乔治哑口无言地瞪着眼睛望着他面前那个打碎了的、莫名其妙的怪物,望了三十秒钟的工夫,然后瘫倒在地下,哭得浑身像抽筋一般。

    约翰马上就叫了一辆马车回来,把那断了腿的雕像带到车上,若无其事地低声吹着口哨驾着车走了。他把艺术家留在他的寓所,自己坐上马车带着雕像沿着宫廷大马路走得不见踪影了。

    四

    (场所——雕刻室)

    “今天两点钟,那六个月的期限就满了!啊,真急死人!我这一生给毁了。我宁愿死了还好些。昨天我就没有吃晚饭,今天又没有吃早饭。我根本不敢进饭铺去。饿不饿呢?——别提了吧!鞋匠把我逼得要命——裁缝也逼——房东也老盯着我。我真倒霉。自从那可怕的一天以后,我一直没有见到过约翰。我在大街上碰见玛丽的时候,她老是温柔地向我微笑,可是她那铁石心肠的父亲偏要叫她立刻望着另一个方向。现在谁在敲门呢?又是谁来逼我?我敢担保,准是那个狠心的浑蛋鞋匠。请进!”

    “啊,祝您大人有福——老天爷保佑您哪!我把大人的新靴子送来了——啊,您别提钱的事,不忙不忙,千万别忙提这个。只要您大人肯再光顾我,我就很荣幸了——啊,再见!”

    “他自己送靴子来!还不要钱!走的时候还把右腿向后一退,恭恭敬敬地行个鞠躬礼,简直够得上对国王的礼貌!居然希望我继续照顾他!难道世界到了末日吗?究竟这……请进!”

    “对不起,先生,我给您送新衣服来了,这是……”

    “请进!”

    “这样来打搅您真是一千个对不起,大人!不过我给您在楼下预备了一整套漂亮房间——这个不成样子的蹩脚屋子不配做……

    “请进!!!”

    “我来拜访您,给您声明一下,您从前在我们银行里立的透支户头很不幸地中断了一些时候,现在非常满意地完全恢复了,您以后要是有什么用场,上我们那儿去透支一点款子的话,我们一定感到非常荣幸……”

    “请进!!!!”

    “我高贵的孩子,她是你的了!她马上就到这儿来!你娶她吧——和她结婚吧——爱她吧——祝你新婚如意!——上帝保佑你们俩!恭喜,恭喜,恭……”

    “请进!!!!!”

    “哦,乔治,我的心肝宝贝,我们得救了!”

    “哦,玛丽,我的心肝宝贝,我们的确是得救了——可是究竟为什么得救,究竟是怎么得救的,老实说我简直莫名其妙!”

    五

    (场所——罗马某咖啡馆)

    一群美国绅士之中有一个在看一份《罗马周刊》,并且把下面这一条新闻译成英文:

    惊人的发现!——大约在六个月以前,有一位侨居罗马多年的美国绅士约翰·史密斯先生花了很少的一点钱在近郊大平原买了一小块地,这块地恰恰在西比阿家族的墓地外面,原业主是波吉斯公主的一个破了产的亲属。后来史密斯先生到公众产权登记官那里将这块地皮过户给一位名叫乔治·阿诺德的贫苦的美国艺术家,据他说明,这是因为很久以前他曾在无意之中损坏了阿诺德先生的一件什么东西,应负赔偿责任,现在转让这块地,作为履行赔偿的义务;他还说他愿意自行出资替阿诺德先生培修这块园地,作为进一步的赔偿。四个星期以前,史密斯先生在这块地产上进行必要的挖掘时,发掘出一件极名贵的古代雕像,这是罗马城丰富的艺术宝藏又一空前新收获。这件雕刻品是一个精细的女人雕像。虽然不幸经过许多年代泥土的玷污,看到这件珍品的人还是不能对它那令人神魂颠倒的美无动于衷。鼻子和膝头以下的左腿,还有一只耳朵和右脚的脚趾和一只手的两个指头都没有了,但除此以外,这尊高贵的雕像是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政府已立即对这尊雕像加以军事保管,并委派了一批艺术批评家、考古家和红衣主教成立委员会,估定它的价值,并商定给予发现这尊雕像的园地的主人什么代价。这件事情始终保持着严格的秘密,直到昨天晚上才公布。在商议期间,委员会闭门开会,考虑得很周到。昨天晚上他们一致断定这个雕像是一尊维纳斯女神像,是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位绝顶天才的无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认为这是全世界所知道的艺术品中最完美无瑕的杰作。

    委员们半夜里举行了一次最后的会议,断定这尊维纳斯女神像值得一千万法郎这么大的数目!按照罗马法律和罗马习惯,政府对近郊大平原发现的一切艺术品享有一半所有权,所以现在政府唯一的办法就是由国库拨付阿诺德先生五百万法郎,将这尊美丽雕像永远收归国有。今天早晨这尊维纳斯像即将移送卡庇托尔博物馆,以后就保存在那里,中午将由全体委员拜访阿诺德先生,面交教皇陛下嘱国库拨付五百万法郎巨款的手令!

    齐声惊呼——“好运气!这三个字还形容得不够!”

    另一人的声音——“诸位,我建议我们马上成立一个美国股份公司,在这儿购买地产、发掘雕像,要与华尔街取得适当的联系,好来操纵这种股票价格的涨落。”

    全体——“同意。”

    六

    (场所——十年后,罗马卡庇托尔博物馆)

    “最亲爱的玛丽,这是世界上最有名的雕像。这就是你常常听见人家说的‘卡庇托尔博物馆的维纳斯’。现在她那几处小小的破绽已经由几位最著名的罗马艺术家给她‘还原’了(这就是说,用石膏补起来了)——他们光只给这么一件名贵的作品补了几处残缺,就可以名垂千古。多么奇怪——这个地方!在这个快乐的年头以前,我站在这地方的前一天,还不是个阔人——天哪,我一个钱也没有,可是我叫罗马成了这件全世界所有的古代艺术中最杰出的作品的主人,是曾经费了不少心血的。”

    “这个受人崇拜的、大名鼎鼎的‘卡庇托尔博物馆的维纳斯’——她的价值好大啊!一千万法郎!”

    “是呀——现在她是值那么多。”

    “哦,乔治,你看她真是美极了!”

    “啊,是的——不过比起我们的恩人约翰·史密斯打断她的腿、敲掉她的鼻子以前的样子,这可算不得什么。聪明的史密斯!天才的史密斯!高贵的史密斯!我们的一切幸福都是你一手创造的!听!你知道这种呼哧呼哧的声音是怎么回事吗?玛丽,这个小家伙得了百日咳了。你简直是永远也不会照顾孩子!”

    尾声

    那尊维纳斯女神雕像至今还在罗马的卡庇托尔博物馆里,始终是全世界所能夸耀的最美妙、最有名的古代艺术品。可是假如你有机会站在它面前,照一般游客那样对它欣赏得如醉如痴的时候,千万不要让这个关于它来历真实的秘密减少你的快乐——要是你看到关于纽约州叙拉古附近或是别的地方附近发掘了一个绝大的“石化人”的消息,你千万不要声张——如果故意把他埋在那儿的巴南要作一个很大的价钱卖给你,你可千万不要买。叫他去找教皇吧!

    附注——这篇东西是在美国那桩著名的“石化人”大骗案轰动一时的时候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