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重活不是重生 !
每逢佳节倍思亲,许多在外工作、生活、打拼的人,一年之中也只有春节期间才最有理由,也最有时间回老家与家人团聚、陪伴父母。中国这么大,各个省市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不同工种春节放假的时间安排不一定一致。那些有固定工作的人,各自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回家的时间也就有先有后,可以在法定的春运期间合理安排自己的回家时间。
这段时间,是祁官营人气最旺盛的时期,该回家的都回来了,不该回家的也回来了。原因很简单,最近两年来,祁官营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古老的村庄总是牵连着游子的乡愁。各个家族在外开枝散叶的叔伯兄弟,在外工作的子女纷纷扶老携幼回老家过年,体验故乡的发展变化。这么多人回老家过年,本来就是超级大村庄的祁官营的人气不旺盛才怪。
在外打拼或者在外安家落户的人回到家族祖居的村子里,最喜欢做的事就是走亲串友,联络乡党,忆苦思甜,展望未来。
那些在外面事业有成,有头有脸,觉得自己是衣锦还乡的人,还喜欢大宴宾客,答谢乡党,顺便,邀约家族乡党祭祀祖宗,修订家谱。
因此,还没到大年夜,晚餐时段,村子里各家新建的住房里已经纷纷摆上酒宴,热闹非凡。晚饭后,村子里各种自发的娱乐活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和村子里其他人家相反,越临近春节,在祁家花园就餐的人越少,今天更是少到只需要准备两桌饭菜的程度。从明天开始,连那些内保队员都被祁景焘强行放假,打发回家过年去了。祁家花园剩下的都是祁家自己人,准备一桌饭菜就行。
虽然说食材质量是饭菜质量的基础,祁琳主厨烹制的晚餐菜式也简单,都是滇中家常菜,可是,消耗的时间却不短。哪怕有老妈在旁边给她打下手,顺带指点、监督,两个人准备两桌饭菜也花去一个多小时时间。
其实,烹调家常小菜更考验厨师的手艺,祁琳心灵手巧,跟随老妈学习厨艺没多长时间就小有成就,几个家常小菜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色香味俱全,得到食客们由衷的赞美。
食客对厨师的赞美无需言表,只需要看看饭局结束后餐桌上残羹剩汁数量的多寡就知道,食客们到底是真认可还是假奉承。
酒足饭饱,按照祁家的规矩,吃现成的苏敏、陈雪菲、徐曼丽开始收拾残局,大厨祁琳则是心安理得地推着一辆双人儿童车,车上坐着两个萌萌哒的小侄子,陪着老妈和奶奶去村子里溜达。
祁琳在村子里的人气值非常高,一路走去,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和她打个招呼,如果能多说上几句话更是觉得荣幸万分。
没办法,祁琳是祁官营公认的文曲星,独一无二的女状元。她常年在外求学,出现在村子里的时间太少,平常时间难得一见。更令村子里这些乡亲赞叹的是,孤身在外的祁琳居然在京城创下声名赫赫的麒麟集团,在藏龙卧虎的京城呼风唤雨。祁琳能文能武,貌若天仙,她的光环彻底掩盖住祁景焘,成为祁官营的骄傲和娃娃们学习的榜样。
回到村子的祁琳不是什么霸道女总裁,更不是什么傲娇小公主,只是一位归家的邻家女孩,喜欢帮哥嫂带小侄子玩耍的小姑姑。
回到村子里的祁琳有自己少年时期的玩伴,有自己的小圈子。奶奶和老妈各自加入属于她们的圈子后,祁琳带着两个小侄子也找到自己的圈子,享受茶余饭后乡村生活的安逸和快乐。
祁琳既然是文曲星,她在村子里的玩伴自然是那些还在上学,或者还需要上学的同龄少女,她们聚在一起才最有共同语言。
用不着祁琳走家串户去号召,电话也用不着打,在家吃完晚餐的祁雯、殷素芳,孔丽华,祁晓岚等纷纷集拢在一起,形成一个代表祁官营新生才女的小圈子,讨论和分享着她们感兴趣的话题。
这个圈子人数不多,也不固定,核心人群大约有四五十人,年龄跨度却非常大,从14、5岁到20多岁,身份都是祁官营能读书的女子,有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也有重新进入大中专进修的适龄女青年,当然了,也不乏工作的年轻女子。在这个小群体之中,祁琳的年龄不是最大,却是这个群体当然的大姐大。
祁官营保留的老建筑不少,祁琳以个人的名誉出资,请专业建筑队整修之后交给村委会统一管理。村委会对这些已经修旧如旧的老建筑也充分利用,开辟成不同用途的活动场所提供给村子里的人使用。
祁琳她们这个小团伙也是有固定的活动场地,把一座明清风格老宅打造成读书学习的地方,美其名曰——读书会。
祁琳带着两个小侄子进入这么一个群体,祁国梁和苏展鹏两兄弟变成她们的宠物,在那些少女的怀抱中流转卖萌,两兄弟也是乐不可支,非常享受这些漂亮阿姨姐姐的拥抱。
有这么多伙伴帮忙带小侄子,祁琳乐得轻松,看着已经成为彩云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一年级新生的殷素芳问道:“芳芳,你真打算从事学前教育?”
殷素芳不假思索地说道:“是啊,我现在可是拿着幼儿园在职教师的工资上大学,属于带薪学习,大学毕业回村子做幼儿教师才正常,也才对得起那份丰厚的工资。琳琳,我们村幼儿园的硬件条件不比市一幼差,薄弱的是幼儿教师师资力量。现在大学生不包分配,我还打算从今年毕业那些学姐中挖一批毕业生回来呢!”
“咯咯咯……,看来,你那份工资也不是白拿,还有人才招聘任务啊!”祁琳乐了。
“是啊,琳孃你是不知道,幼儿园刚开园那会儿我们有多苦,快被那些鼻涕虫、小魔王折磨疯了。我们都是被叔叔赶鸭子上架,在师专集中培训一年就扔到过来筹建一家全新的幼儿园。做孩子王,我才十六岁啊,自己还是小孩子呢!”祁晓岚一脸怕怕,似乎不愿意回忆创园之初那混乱不堪的场景。
“现在不是很好吗?从无到有,从混乱到有序,你们已经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你们那种宽松亲切的幼儿教育模式非常成功。这次回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村子里这些小屁孩有礼貌,也懂得尊敬父母,还能独立做好自己的事。”祁琳说着自己回村后的所见所闻。
“琳孃,我们根本没教给那些娃娃多少书本知识,只是带着他们玩耍,娱乐,教他们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比如说,自己洗手,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自己背自己的包上学放学等等。说好听是寓教于乐,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我们这个幼儿园一开始就把学生招齐整,从2岁到6岁,各个年龄段一次性覆盖,按年龄分班教学。托儿班,小班还可以按部就班,学习市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中班,大班就没参照物了,只好按照叔叔给的那份教学大纲自己摸索着做。你可能不知道,有些学生家长已经不满了,说我们白白浪费了这么好的幼儿园,师资力量差,教学模式落后,赶不上市里那些正规幼儿园。”祁晓岚叽叽喳喳地向祁琳这位小姑姑汇报着幼儿园的情况。
祁琳笑嘻嘻地问道:“那些有意见的家长是个什么意思?”
“觉得他们的孩子在我们这里学不到有用的文化知识,哦,说我们幼儿园语文、数学没教材,连英语也不教。从故纸堆里翻出那些《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没用,今后升学考试用不上的东西教了没好处。”祁晓岚实事求是地给小姑姑汇报。
祁琳思索片刻,不置可否地问道:“晓岚,你有没有留意,有这种想法那些家长是我们村子里的村民,还是公司里面的职工?”
“村子里那些家长没什么意见,觉得我们把孩子带的挺好,总比在家里放养强。有意见的家长,有一部分是公司员工,他们来五区上班,孩子也跟着来了。他们的孩子以前在其他幼儿园,转来我们幼儿园后觉得反差挺大,不适应。意见最大的那些学生家长是镇上那些工作人员,他们的孩子是过来借读,今后打算去州城上小学、中学。”祁晓岚不是没做过调查,说的头头是道,条理分明。
孔丽华撇撇嘴,漫不经心地说道:“教学理念方面的差异导致家长教育观念的冲突,那些家长有意见并不奇怪。我们这些人都没上过幼儿园,从小就跟不上城里人的教育那是没办法。现在条件好了,村子里的娃娃有机会上幼儿园已经很不错了,家长当然满意。这就叫做没对比,就没伤害。”
祁琳不置可否地笑道:“你们觉得,我哥那份教学大纲怎么?”
殷素芳不假思索地说道:“感觉很好,很有素质教育的味道,就是和国内幼儿教育理念脱节。”
在岭南医科大学就读的王明玥抱着萌萌哒的苏展鹏走过来,笑嘻嘻地说道:“城里那些小屁孩多累啊!幼儿园的小娃娃不但要学书本知识,还要格外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班,按照家长的规划培养音乐、舞蹈、绘画,他们想培养天才还是全才?该玩耍的年纪被家长逼着学这学那,天性都消磨干净了,培养出来的都是什么东西?一个个娇生惯养,自以为是,活在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编织的童话世界里面做王子,当公主。长此以往,真不知道他们今后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
“这不就行了,谁规定教育必须一个模式。我们村好歹有一家幼儿园,其他村子呢?当然了,我们都没上过幼儿园,属于天生地养那一批人,很生态啊!”
今天的话题很成功,祁琳笑了,村子里这批年轻人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生活态度了。
今天挑起的话题虽然严肃,气氛却非常轻松愉快,大家各抒己见,从各自的角度阐释自己的对幼儿教育的观点和见解。
由于带着两个格格不入的小家伙,祁琳在了解、掌握自己需要的信息之后,适时抽身离场。她有最为充分的理由,两个小家伙已经不耐烦继续扮萌卖傻,他们饿了,祁琳要带着两个小侄子回家找妈妈解决肚子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