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盐 !
<span class="content-word">
第三章
</span>
清末四川自流井
我1900年生在四川自贡。那时老家还不叫自贡,而是分属富顺、荣县两地。富顺这边的镇子叫自流井,从名字也能听出来,这地方算得上风调雨顺,物产富足。
我是头胎,母亲生我的时候难产,我被产婆拖出来时已经没了呼吸。等我被救过来,众人才发现母亲已经不行了。郎中给她灌了参汤,勉强留住一口气,好让她最后看上我一眼。听家里的婆婆们讲,母亲的眼睛一直睁着,就那样断了气。
父亲自小便告诉我,他为我起名友然,是按照族谱的规矩,而我字慰慈,便是要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我是她最了不起的创造,是她生命的延续。
我母亲故去后,父亲前后娶了两位侧室,为着是能人丁更旺些。可她们也各自苦命。头一位孃孃对我很好,当成她自己的孩子一般,可她一直没有生育,在我四岁时害痨病而死。
第二位孃孃没多久就又入了门。起初大家觉着这次该是不同了。第二年,她生下了个哭声响亮的女孩子。此后没过一年,她就有了身孕。郎中和家里的婆婆们都说这次必定是个男丁,李家香火定然更旺。
嬢嬢有了床上一个,肚里一个,也开始觉着自己说话硬气。她对我倒也不敢怎样,可对下人却已是摆出了太太的模样。
可她命也苦,怀到七个月时便早产了。生下的虽是个男孩,可只挨过两天便不幸夭折。孃孃自己也从鬼门关口走过一遭,将养半年才得痊愈。
她在下人里人缘不好,经此变故,倒是招来不少私下的幸灾乐祸。她身子坏了,再怀不上孩子,也就没有扶正的希望。父亲自此也是心灰意冷,想着说不准这都是命,再说总还算是有一双儿女,也就不再迎娶。
此后,父亲把心全都铺在家里的产业上。我小时候自是不懂生意上的事情,只是记着父亲的身上总是带着一股刺鼻的味道,长袍的前襟后摆上免不了一块块泛着白色的盐渍。我日后才明白那是李家的两大财源:地下喷出的天然气和盐卤。有了这两样,用天然气点火去煮卤水,最后制成盐,便会看着财富从井中滚滚流出。
我幼年时正好赶上了朝廷在八国联军之后的新政。因为祖父过世早,父亲三十出头便接下了全副家业。他算得上是盐商中的新锐,看着国家新政,也就开始为生意谋划新途。
说到新途那就绕不开洋人。那时无论是洋商还是洋教士都已到了自流井。我年幼在家,平日只是听下人议论父亲在远近四乡中也算是通洋务的,李家说不准能以此发达,变成一等一的盐商。
我该是七岁上第一次见着洋人。下人间先传起父亲一改往日只在井上办理洋务的规矩,要请洋教士来老宅,以示敬意。这洋人上门还是第一次,家里上下自是忙做一团。孃孃也是好奇,和我一同躲在花园里,从竹林后偷窥正堂。
我记着那洋人是位加拿大的牧师。他刚进正堂,只能隐约瞧见身形。看过去,他那穿着与本地的乡绅却是一般无异,长衫外面套着短褂,头上还带着一顶瓜皮帽。若不是知道他是个洋人,远看着,除去没有辫子,他与常来的亲戚或是镇上的盐商倒没什么两样。
那加拿大牧师彬彬有礼,与父亲拱手作揖,笑语寒暄。看上去,他还真有些如父亲所说的一番“奉中华为正朔,行圣贤之礼教”的风范。
礼数已毕,宾主落座,我才看清他的侧影。牧师生着密密的络腮胡,黄白交杂。听过去,他一口又软又慢的成都官话,与我们自贡的土音又有所不同。
我和嬢嬢隐身于正堂之后的竹林之旁,竹叶随风舞动,窸窣作响。我虽是把耳朵紧贴在墙板上,却也是听不真切,只隐约听到‘学校’和我的名字。
老管家进去添茶,父亲吸起水烟,看起来宾主尽欢。事后下人们都说父亲对待洋人宽和友善,又不失威仪,不像有些城里人,在洋人面前哈腰打躬,在背后又恶语相加。
洋牧师走后,我本想着去玩,可父亲却是让老管家唤了我去陪他走走。他没让旁人陪着,独自牵着我的手。我不敢多问,只是默默地跟着他。
穿过内院时,正看见孃孃站在门边朝我们张望。看我们走得近了,她忙着闪过身,提高了声音:“幺妹,出去耍嘛。叫哥哥一道去耍。”
幺妹那时该有两岁,生得很是乖巧。她听了孃孃的话,带着笑脸跑了出来。平日里我喜欢带着幺妹一起耍,看她跑来,我也是高兴,就向她招手。谁知父亲却是把我拽在一边,横在了我和幺妹之间。
“你个细娃,爬不动山,”父亲说,“这些大事女娃儿也不懂。在家里,等着我们回来。”
父亲该是知道孃孃就在门后听我们说话,也就有意提高音量,让她听得真切。见幺妹还跟着我们,他厉声喝道:“还不快回去!”
幺妹原本咧开嘴在笑,此时听着父亲的声调,吓在那里,左右看看,终于委屈的眼泪夺眶而出。父亲见着幺妹大哭,却是不以为意,只拽着我加快了脚步。我几次回头,见着幺妹哭得更是伤心,而孃孃却因没了面子,也不出来哄她。
出了院门,缓缓走在土路上,两旁是无尽的竹林。当时虽是深秋,自流井的天气还算暖和,只是难得见到清亮的阳光,而有苍绿的密竹遮挡,天光变得更暗。我握紧父亲的手,想要多些依靠。
前路变得更窄,粗硕的毛竹长到十几米高,枝叶繁茂,左右搭在一起,如屋顶一般,几乎把路完全藏起。在这“屋”里,原本已变暗的天光几近消逝。我挨着父亲的身子,一步不敢落下。而父亲一路无话,该是想着件大事。
走了半里开外,开始见着前面有一团光亮,想是小径快到了尽头。出了竹林,路变得开阔,右手边是一池静水。
“知道这水塘的来历吗?”父亲打破了长久的沉默。
“老年间,人说李太白曾经到过咱们这里,”父亲接着说道,“这水塘那时候就有了。他喜欢来这儿看鸭子,看月亮。”
“他来咱们这里做什么呢,”我好奇地问道。
父亲手指前方,只是说道:“再往前走走。”
爬上一座缓坡,远处望见几根石柱,后面是一片黄泥墙、黑瓦片的屋舍。再走近些,看着石料历久经年,早已没有了棱角,还染上了泥土的灰褐。角缝间,绿色的苔藓四处滋生,而后面的屋舍看上去已无人烟。
父亲将手放在石柱上,拍了拍,叹道:“靖康之变后,中原的世家避祸入川,在这里修了书院。即便是后来宋朝亡了,元虏占了咱们整个中华,这里还是在读圣人的文章。”
“那后来呢?”我有些不解地问道。
父亲苦笑一声:“现在八股、诗词这些旧学不行了。这儿也荒了几年了。”他指着后面那片房屋,接着说道:“你祖父在世时,捐了些银两给这里,把那些屋子翻了新,可也没救得了。”
“书院废了,爹就把这块地买下来。原先呢,我想着咱们李家这几年兴旺,总该回报桑梓,把这书院再办起来也是桩大善事。可如今太后和皇上废科举的旨意一下,旧学是无出头之日了,我有了个新主意。”
他将我的手握得更紧些,问道:“那天洋牧师来的时候,你看见了?”
我不情愿地点点头,心里知道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逃不过父亲的眼睛。
“嗯,看见也好。他来跟我说,他们想在自流井传教、办学,要把这里变成一座新式学堂。到时候有洋教士从西洋各国过来,给咱们这里的孩子传授西学。”
他朝远处另一片土地望去,又继续说道:“我答应他了,这片地,一直到那边山底下,都给他们。一定要建个远近最大的、最新的学堂。”
父亲脸上露出骄傲之情,他环视四周,兴奋地说道:“咱们李家在自流井还算不得一等的大家,可这学堂一定是一等的。王三畏堂只是在自己家的祠堂里办了个不新不旧的书院。咱们这事,他们都不敢想。”
“然儿,你已经长大,该读书了。建学校、招募老师要花些时间,所以我请他们先派一位洋先生过来,就只教你一个人。”
“你要发奋,”他简短地命令道,“将来光大门庭,离不了洋人的学问。”
大概一个月后,白牧师便来到了我家。只头一面,众人就觉出他气度不凡,与旁的传教士相比也是大不相同。他那时三十多岁的年纪,长着一头柔软的金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不像此前那位加拿大牧师留着胡须。
白牧师穿了一身米色西装,戴着白色的帽子,西式的裁剪更衬出他硬朗的体格。进了正堂,在那暗色的梁柱间,他的浅色衣着瞬间便吸引了众人的眼光。
白牧师没有与父亲作揖施礼,却是笑着伸出手去。父亲迟疑片刻,脸上并没露出不悦。他们彼此寒暄时,我就在隔间候着。宾主落座,茶也上了,父亲让老管家带我出来,拜见白牧师。
“白牧师来咱们自流井,帮着咱们建学校,”父亲缓缓地说道,“他也答应收你做学生。来见过先生吧。”
听了父亲的吩咐,我记着演习好的礼节,准备跪下给白牧师叩头。但就在我的双膝微微弯下之时,白牧师从椅子上弹起,跨过一步,双手紧紧握住我的胳膊。
父亲和我都是一惊,既是因为礼仪上的唐突,却也叹他身手敏捷。他笑着说道:“李先生,现在是新时代。还是让我们按照新的礼节行事吧?”
此事虽是大出所料,但父亲还是点头同意了。
“让我们来握手,好不好?”牧师弯下腰,笑着对我说,“我姓白,叫白乐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克己复礼仁也’的仁。”
他见我不太明白,把手又向前伸了伸,并用眼睛示意我也这么做。他的双眸虽是锐利的蓝色,可此时却变得和蔼、温柔,透出对我的真心喜爱。我犹豫着也朝他伸出手。他抓住我的手,笑道:“孩子,你要握得再紧一些!”
我们就这样见了面。如父亲所说,教会派白牧师前来筹建学校。他业已说服成都的布道总部,要盖一座能够持续百年的建筑。而这段时间,他将住在我家,设计校园,指挥施工,再就是用所余时间向我传授新学。
白牧师当晚告辞,说是需要半个月筹措器具,募集工人,到时再来勘察地形。临走之时,他把我叫到一边,弯下腰来,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嘱咐道:
“想想你想学什么吧,等我回来的时候告诉我。”
接下来一连几天,我都在思忖这个问题,坐在园子里的竹林边,望着天,琢磨他话中的深意。父亲听老管家报上我冥思苦想的状况,倒也颇觉有趣。
在父亲心里,学问是有定式的,原先的中国学问是如此,而现今的西学也应该如此。所以他只是觉得有趣,却并不觉着这问题会有何难,无外乎是要学着些能光耀门庭、兴旺产业的学问。当然,父亲毕竟也是知书达理的,胸中也还记着圣人的教化,便又说,还有国家和天下。
当他把这些微言大义讲给我听时,我虽还是迷惑,仍然听话地熟记于心。我并不怀疑父亲的回答,但却觉出白牧师问我的问题怕不止这么简单。他那双真诚的蓝眸后面还有颇多深意。
白牧师如约返回,还带来了十几车行李和一干人等。父亲去了井上,老管家便帮忙安顿。车上卸下许多奇形怪状的设备和箱笼,不知是什么功用。
我出来迎接白牧师,心里想起上次见面的情形,就先伸出手来递过去。
“你好啊,小朋友!”他热情洋溢地问候道,同时也握住我的手,“看来今天你在家做主是不是?你愿意陪我到工地去看看吗?”
他没有问起我害怕作答的事情,让我如释重负,便乖乖地点头同意。
“好极了!”他吩咐带来的手下在半小时内准备好设备,随后就去现场勘察。
我这边一答应,那边却是急坏了管家。他把我拉到一旁,小声地劝我留在家里,说是秋凉时最容易害病。他又搬出父亲,说父亲肯定不会同意我就这么出门。
其实,我也未必真想跟牧师一起去,心里还是担心他终归会想起之前提的问题。可是管家的恳求反而让我好奇他究竟在担心什么,或许也是有恃无恐,耍起孩子脾气。
我摆出一副大人模样,提高声调,宣布道:“爹让我跟着白牧师,我就得听他的。天气凉,就多穿衣服吧。”
管家看我这幅模样,必定又好气又好笑,只得一面派人给井上的父亲报信,一面不情愿地做着与我同往的安排。
我随白牧师一行出发,和他并肩坐在滑竿上,沿着竹林间窄窄的泥路一颠一颠地前行。我那时个子还小,坐在滑竿上,视角比平时高了不少,顿觉眼界开朗,兴奋异常。
经过池塘,路过书院的旧址,我装作博学,把父亲讲过的故事再转述给白牧师。他似是对书院的旧址颇感兴趣,特意让滑竿停下,掏出一个本子,用笔在淡褐色的纸上勾勒出石柱和房屋。我在他身旁看得出神,却没注意到他已经画完。
“想学吗?”白牧师蓝色的眸子注视着我,笑着问道。
或许是突然察觉被他审视,也或许因为自己一直因为学什么的问题而心焦,这一问虽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却不知如何答起。白牧师想必看出了我的窘迫,便也不再追问。滑竿离地,我们朝着不太远处的小山进发。
到得山脚下,白牧师轻盈地跳下滑竿。
“这山叫什么名字?”他一边问着,一边把我也抱了下来。
管家答道:“叫官印山。”
“倒是有趣!”白牧师玩味着这名字,“用你们中国人的话说,很吉利,是不是?我猜孩子们的父母都会觉得这是个好地方。不过不知道主怎么看。我们上去看看,好不好?”
还没等管家吭声,白牧师已开始整装。他本就有备而来,皮鞋、长袜,七分长的裤子,裤脚掖进袜子。他看着我穿的长衫和夹袍,摇摇头道:“这衣服可不行。”
白牧师找随从要来绳子,帮我把夹袍系在腰间,长衫的下摆也掖进那条临时的腰带里。
山其实不高也不陡,只是没得什么路。秋季多雨,满地都是泥巴,只有生草的地方不那么湿滑。有几处烂泥混着水漫开来,无处下脚,他索性把我抱过去。
到得山顶,管家已经浑身是泥,弯下腰来,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可白牧师虽是斯文饱学之士,却像运动员一般体魄强壮,身形矫健。
官印山虽说不高,但因为远近多是平地,也有登高望远之感。白牧师站在山顶,环视四下,调派工人们在不同的地方插入竹杆。他带着一架有三条腿的工具,透过顶端的测镜瞭望各点。
“想来看看吗?”牧师问我。
他把我举起来,我透过目镜看去,远处的景象被拉近了许多。
“您为什么要看下面那个杆子呢?”我问。
“我要测量土地,确定造房子的最佳位置。”
“可是为什么您不在下面用尺子量呢?只从这个镜子里看,怎么能知道尺寸呢?”
我这好奇心引出了白牧师满意的笑容。他用我能明白的中文解释说:“你们国家的古代圣贤不是说从远处观察事物的时候会看到它们背后的真相吗?如果我在下面测量,地形上的凹凸起伏都会误导我。在这里看,我则可以运用自然法则来做出更清晰的计算。”
“我可以跟您学这个吗?”我问道,心里觉着这比我自己哪怕是父亲的答案都更让心激动,“您能教我怎么看、怎么算吗?”
白牧师的蓝眸中透出由衷的兴奋。他直视着我的双眼,好像我是一个和他一般的成人。
“我会教你如何正确地看待事物,如何发现那些真相,把我学到的知识教给你。”
“那先生您是在哪儿学到的呢?”我好奇地问道。
“在我的祖国美国,在一所非常大的学校里,”他说着,眼光里带着骄傲的神情。
“像我们要建的学校一样大吗?”我孩子气地问道。
他胡噜下我的头发,笑着纠正道:“比这个要大多啦!那里还有很多高楼、尖塔和教堂呢。”
“那我们可以建一座那么大的学校吗?”
“也许有一天会变成那么大吧。”他望着下面的那片沃土,接着解释道,“但是那需要许多年。我的学校就建了很多年,至今也还在建。当初就如我们现在一样,是因为一些心向主和知识的善心人捐助而起的。”
“那我长大以后,它就能变大了吧?”在我的心中,长大必定是件很久远之后的事情。
“还要更久,”白牧师声调悠远,“还要更多的人力,还要更多的善心人捐助,要一代人做一代人该做的事,当然最后还要有主的眷顾和保佑。我的母校可是在前明崇祯九年时建起的。”
我那时不懂多少历史,自然不清楚前朝的年号,更算不清那是多久以前的往事。白牧师看出我的困惑,又补充道:“那个时候,你们当今皇上的祖先都还没有在北京坐上龙椅呢。”
“那么大的学校里是不是什么都能学到?”我心怀憧憬地问着。
他点点头,眼神中仍是那种骄傲:“宗教、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建筑,还有古代的和现代的各国语言。”
我似是恍然大悟,提高声音说道:“我明白了!您的中国话也是在那儿学的,对不对?”
白牧师没有点头,只是神秘地指着自己的前额:“我是无师自通。”
“可是没学,您怎么会说中国话呢?我听爹说,洋人说话,听起来像鸟唱歌。您不愿意告诉我吗?”
或许我失望的样子令白牧师心生怜惜,他不再逗我:“我说自己是无师自通,因为我和你一样,也是在这个国家出生的。我的父母是传教士,曾住在上海。你知道上海吗?”
我摇摇头,迷茫地看着他。
“哦,看来地理也是你需要学的,首先就是你们自己国家的地理。你顺着自流井的釜溪河向东,入沱江,再向东,到泸州就是长江,那是你们国家最长的河流。然后顺着长江一直走,一直走到头,到大海的地方就是上海了。”
“我生在那儿,从小就生活在许多中国人中间。我和中国的阿嬷待在一起的时间比和自己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布道所里和学校里也有中国的小孩子。所以说,我还不会说洋话的时候,就已经会说你们中国话了。”
“那您为什么不待在父母身边呢?听爹和教我认字的先生说‘父母在,不远游’。”我努力地像大人一样发表自己的意见。
白牧师拉起我的手,找到一片干净的草坐下。他摘下帽子,放在一边,眼睛望着远方。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们,是二十多年前。我从上海启程,回美国去上学。就在我上学期间,江淮伤寒流行,他们去世了。他们的遗愿是留在中国,就安葬在上海的国际公墓里。”
“我完成学业后,在美国结了婚。但是我的心里仍然有两件事,一件是上帝的召唤,一件就是中国。我也希望能够像我的父母那样继续在中国做耶稣基督的事工。所以,十年前,我带着白夫人回到中国,继续在上海传教。”
我插嘴问道:“那你们都来这儿吧!我听爹说,我们四川是天府之国,风调雨顺,还比其他的地方太平呢。”
“我们有一个女儿,她叫伊莎白。她也是在上海出生的,比你大两岁。伊莎白在四岁的时候,生了一场病。她病得很重,发了很高的烧,昏迷不醒。我以为主要把她带走了。等她再醒过来,我们才发现,她那双漂亮的眼睛已经看不到了。”
在他讲述女儿的故事时,我看到悲伤袭上他的眉梢,他的眼睛也眯了起来。
“她现在好了吗?”我问道。
“伊莎白的妈妈带她回美国治病,几年下来,还是没有起色。我们已经接受现实,这是上帝的旨意。她现在已经是个大姑娘,也很快乐。”
“你想看她们的照片吗?”他问我,右手从上衣内里的口袋中取出一只精美的小银盒。”
银盒子上满是缠枝的纹饰,啪的一声,盒盖弹起,里面是一位夫人和一个小姑娘的照片。照片很小,灰褐的色调虽不鲜明,但我还是可以看清她坐在椅子上的侧影。
她的卷发垂在耳边,头上还扎着绸带蝴蝶结。她没有朝前看,而是侧向一边,望着远方。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伊莎白的样子。那时该没想过多年后还有机会见到她本人。也许,那就是我们之间缘分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