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青春不回头 !
一般来说在海岛上很难能看到这样大的淡水湖,而王大海的知识层面显然让他很难准确的描绘出那个淡水湖的面积到底有多大,但是他的描述中有一个很直观的说法,他说他一眼看不到湖的那头!
这个距离,那就是相当远了,这个淡水湖肯定没有鄱阳湖洞庭湖那么大,但是也绝对不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景观湖泊可以相比的。
而在那湖中,居然还有一片占地极广的陆地,也就说,湖中有岛!在那座湖中岛上,赫然有一座城池。
王大海的口述当然不会说是一座城池,实际上用他的话说那是一座寨子,但是按照他后来的描述,我却是认为那根本就是一座城池,想一想看,一座用木石建筑而成的能容纳两万人以上的建筑物,里面有住宅,有军营,甚至还有官衙有集市,那分明就是一座古代城镇的模样了!
现代人生活在开放的城市里,大概很难想象在四周都有城墙包围下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王大海不但是一个现代人,更是一个生活在沿海地区渔村里的渔民,以他的知识结构,如果是说谎的话就不可能把他进入那个湖中岛上的城池中的生活说得那么生动详细,栩栩如生。
王大海在这个地方的经历真的可以说是非常的匪夷所思,如果硬要做个形容的话,恐怕只能说他就好像是穿越了一样!
王大海在那个地方生活的时间大概是一年半左右,这个是从他在海上失踪后到他再次出现中间的时间来计算的,而我和言素接到的任务,就是要去寻找王大海在失踪的这段时间中,生活了一年半的那个地方。
我叹了口气看着言素:“他说的话都是真的,绝对是亲身经历没有说谎,对不对?”言素点了点头,我则是摊了摊手道:“但是现在的情况就让人无法理解了,如果他说的是真的,那么他所说的情况最有可能的就是他穿越了,而且还是穿越到了一个人类和恐龙并存,甚至武学和法术并存的世界去!只不过网络小说的主人公穿越了以后都回不到自己原来的世界,他却回来了,不但回来了,而且还在那里没能像网络小说的主角那样呼风唤雨,只是在那个地方当了一年半的渔民!”
没错,王大海到了那个陌生的地方以后和那边的人言语不通,但那边的人说的话和华夏语言毕竟很相像,他很快就能和当地的人交流,并且在那里生活下来,甚至重操旧业当起了渔民。
但他在那里看到的情况实在是太奇特,那里有着许多类似恐龙的生物,最大的,赫然是在湖中生活的一种生物,按照王大海的描述,我们大概可以认为那是一条蛇颈龙!
除了那种和小山一样巨大的怪物,当然这是王大海所说的,那里还有很多奇特的动物,多半都体形很大非常凶猛,按照正常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冷兵器的人类是很难生存的,但是王大海住的那座城里面有很多厉害的人,用王大海的话来说,那些人就像是电影里的武功高手和神仙一样!
在这种仿佛玄幻小说一样的环境下生活了将近一年多,有一次王大海在湖里打渔的时候遇到了漩涡,他的小船……那是一艘木船被漩涡连人带船都给卷了进去,而这次王大海醒过来以后赫然发现自己是在一座海岛上!他在海岛上度过了将近三天被路过的船只发现,总算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和自己的家,而这个时候他已经失踪将近一年半的时间,他的经历一开始被人们当成是神经病的胡思乱想,但后来却因为巧合而引起了非人者组织的重视,经过对王大海的测验之后,非人者组织发现他并没有说谎,而且他的精神状态也十分正常!
这特么就尴尬了,如果王大海说的话是事实的话,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我之前说的他穿越了然后又穿越回来,另一种,就是在那个海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在那个地方,生活着一群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人,而这些人不但有超越现代社会很多的武功,还有神奇的法术,当然按照非人者组织的看法,那是一群有着特殊能力的非人者。
非人者组织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首先他们排除了穿越的可能,因为那个实在是太搞了,无论是时间的跳跃还是空间的跳跃,非人者组织都不认为没有任何防护的王大海有活下来的可能,所以最大的可能是那片海域有这样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而王大海恰好误打误撞的闯了进去,又误打误撞的离开了那里。
我忽然想起来:“言素,王大海在那里生活了那么长时间,他怎么没说过那里的文字是什么样的?”
言素道:“你这个问题不光是你好奇,我们非人者组织有不少人都提出了这个疑问,但是通过我们对王大海的询问知道了一个情况,那就是那个地方并没有文字的存在,他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半,没有看到过有人写字,没有看到过一本书,也没有看到过任何文字的东西。”
我微微一怔,随即心里猛然生出一股寒气,一个没有文字的地方,一个没有文字的社会,那会是什么样的?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被文字包围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的思维都由文字来组成,说实话,你能想象没有文字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么?
但是王大海去过的那个地方却是一个没有文字的世界,而按照王大海所说那个地方的社会构成根本是非常完善的,人们的智商也似乎不低,那么是什么原因让那个地方竟然没有文字?
我忽然想起了一段话: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句话凡是对华夏道家学说的人都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因为这句话出自于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