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 三国之挣扎求活 > 第二百九十三章战后二三事

第二百九十三章战后二三事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三国之挣扎求活 !

    马淳回师平壤后,将北方事务依然交由辽东总督甘昌总领,军事由毛大负责,民政由辽东刺史万震主持。记功封赏一番,在平壤附近白头山建了一个大大的陵园,将阵亡将士遗体、衣冠安葬在此,并主持了一个盛大的仪式以作祭祀。

    此战,辽东军校尉熊竹以下,包括随军徒附,共阵亡四千两百六十一人。其中大部分烈士遗体都带了回来,只有水师陆战队接近两千将士被魏军割去了首级,取走了象征身份的铭牌,遗体大多不能分辨。

    所幸烈士遗体虽然被野兽啃食的残破不堪,但依然还能捡回来大部分骨骸。马淳派人将烈士们的遗体尽量收回来,又派人前往昌黎,趁司马懿还未回师洛阳,提出用金珠粮草以及俘虏向司马懿交换被俘将士和烈士首级。

    为了能够如数换回俘虏和烈士首级,马淳甚至愿意用手雷、火炮用来交换。

    这让司马懿震动之余,更是暗暗高兴。在当世人眼里,作为军人,若是被打败,最重要的就是守节尽忠,你慷慨赴死才是最该做的。若是投降求活,那就是小人行径,就算放回来了,都会受到世人鄙视。

    当年曹魏大将于禁和庞德就是两个绝好的例子,二人在荆州战场被蜀汉大将关羽水淹七军,战败被俘。庞德誓死不从引颈就戮,而于禁却贪生怕死,俯首投降。

    庞德死后,曹操深感悲痛,又是为之流涕,又是封其二子为列侯,更是将其四个儿子养在身边,令人悉心照料。

    到了曹丕继位,还追加了庞德的谥号,赠谥号为“壮侯”,将他四个儿子都封为列侯,从祀于魏太祖曹操庙庭。可见曹魏上下对庞德宁死不降的行为是如何推崇和称赞。

    反观于禁,被关羽俘虏投降后,非但没有收到重用,还一直关在大牢不闻不问。东吴打败关羽,将于禁带到建业。孙权倒是想要用于禁,还给封了个将军的官职。可是东吴朝中众臣对于禁极为不屑,官位远低于他的骑都尉虞翻不但上书要求孙权杀了他,还当众要拿鞭抽打羞辱于禁。

    好不容易等到孙权臣服曹魏,为了表示诚意,将于禁送回洛阳。当时的曹魏皇帝曹丕表面上既往不咎,封他为安远将军,可是在拜谒曹操的陵墓时,曹丕却命人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

    于禁见到后,便因为觉得丢脸而羞愧得病死去,曹丕马上给了一个“厉侯”的谥号。这个“厉”字可是有数的恶谥,由此可见,于禁是多么的为世人所厌恶。

    马淳却迥异于这个时代的普世价值观,他极为重视部下官民百姓的生命。就连在军中,他都告诉部下官兵,战败了可以为了保命而投降,他马淳一定会想方设法将他们救回来。回来了,他也不会鄙视他们。

    因为生命是宝贵的,不能为了那些所谓的大义而轻易放弃生命。

    虽然他的言语很多人不认可,好些部下依然会鄙视投降之人,甚至暗暗决定自己如果投降,就一定要宁死不降,维护自己的名节。

    但大多数人还是感念马淳的仁厚,毕竟千古艰难惟一死,主公爱护部下的性命,不就是仁义之邦的表现吗?特别是那些辽东入伍的底层士卒和随军徒附,当自己生命有了保障的时候,随军出征也很少有抗拒的想法。

    马淳做到了这一点,为了救回这不到一千的俘虏,还有换回烈士们的首级,他愿意开出天价的条件。即便是司马懿试探性的提出要拿火炮、掌心雷来交换,他也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

    既然双方都你情我愿,那这交换的过程就非常快。在付出了十门六斤火炮和三十箱配备弹药,还有二十箱手雷后,等到劣势陵园建好,这些烈士遗骸和首级跟俘虏一起几乎同时接回到了平壤白头山。

    举行了盛大祭祀仪式后,马淳带着这次战争中各种记录,以及大部分随军参谋司参谋,坐上水师战舰,启程返回崖洲岛。

    东吴天元元年,曹魏嘉平三年,蜀汉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这一年对魏吴两国绝对是灾难性的一年。

    魏国最无辜,自己好些年没有出兵境外了,只是安心在国内过家家搞政变。想不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一开始以为是辽东小国入境侵扰,转眼间两郡被人家占据了。

    总算太傅司马懿英明果断,分析出可能是东吴在背后捣鬼,立刻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却一口啃在了坚石上,磕坏了满嘴门牙,不得不委曲求全后撤千里,将辽东大片国土拱手相让。

    好在结果还不算太糟糕,人家占尽优势却不打了,让司马懿绞尽脑汁想出来的扰敌之策落到了空处。还莫名其妙的愿意用战场利器火炮弹药掌心雷交换那些毫无用处的俘虏和战死士卒首级,简直是不知所谓。

    不过司马懿倒是很开心,这些火器一到手,便率领部队马不停蹄回到洛阳。一面让那个弁韩俘虏景芝训练新式火炮部队,一面让国中工匠分析火药成分,尝试研制火药和制造火炮。就连南边扬州都督王凌的异动都不去管了。

    东吴在举半国之兵南下平叛,却损失惨重,主帅大将军吕岱阵亡,水师被打的一蹶不振,龟缩在内河片帆不敢出海。还失去了他们开国皇帝,一代枭雄孙权。朝堂内外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叛军北上攻打京师建业。

    为此,五个辅政大臣关起门来开了无数次会议,讨论如何应对马淳的叛军。

    大将军诸葛恪和骠骑将军吕据坚决要求再度发兵平叛,诸葛恪甚至打算再征召十万士卒,亲自带兵南下平叛。

    他的意见遭到了中书令孙宏和侍中,卫将军孙峻的坚决反对。孙峻是东吴军中三号人物,建业守备部队最高将领。

    他说道:“大将军总领全国军事,当知武昌前线防御曹魏的军队不能轻动。建业以北不到三百里就是曹魏扬州重镇寿春,京口驻军已大部南下平叛,折在了涨海之中。建业城守备空虚,如何还能抽出兵马南下?”

    “所以我要再度征召十万新军南下平叛,而不动用武昌、建业守备部队。”

    “大将军难道在说笑话?”中书令孙宏冷冷一笑。“吕定公百战老将,京口、侯官数万精锐水师,交州四郡之兵虽是郡兵,然皆为熟悉当地水土的老兵。这七万精锐尚且一战而墨,大将军这十万新卒岂不是羊落虎口,徒然送死而已。

    且不说是否能战胜,大将军去何处征召这十万新卒?大吴计簿之中共有二百余万口,其中青壮不过四十余万,这之中已然包括全国十五万士卒。剩余二十几万青壮大将军竟然要抽出十万从军,加上数万后勤徒附。

    那么在下请问,秋收怎么办?来年春耕怎么办?工程劳役怎么办?难道要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稚童修筑堤坝,下地种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