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 三国之挣扎求活 > 第二百二十三章南鲁之争(终下)

第二百二十三章南鲁之争(终下)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三国之挣扎求活 !

    陆胤虽然贪财,算不上一个好官,但是东吴群臣哪一个不是贪财好权的人物。但是总得来说,四大家族还是希望东吴政权稳定,不要有大的震荡。

    而陆氏家主陆逊更是一代名将,文武双全,难得的是少有的廉洁奉公,对家中子弟们的教育还是比较正面的。所以陆氏子弟在大节上比其他家族更加优秀,在南鲁之争这件事上,陆氏子弟的立场更加坚定。

    陆胤知道事态紧急,连夜乘舟西进,所幸一路都是水道,可以日夜兼程,不到二十日就到了武昌。

    一上岸,陆胤便直奔丞相府。还好陆逊没有出府巡视江防,正在府中议事。

    见到陆胤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陆逊脸色一变,屏退左右问道:“敬宗不在京中述职,如何却来武昌?莫非京中有变?”

    陆胤见了叔父也不用客套,将建业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的跟陆逊说了一遍。末了道:“叔父,京中朝局动荡,换储之声日盛。杨竺、全寄等人俱为鲁王造势,陛下已有换储之意,若叔父不劝谏陛下,则大吴国祚危矣。”

    陆逊手抚长须,沉声道:“杨绍季(杨竺)邪僻不正,当年我就劝其兄杨绍叔(杨穆)与之另立门户,恐为其所累。如今果然蛊惑君上,行此不道之事。为今之计,我即刻上书陛下,莫以儿女私情损伤国本,请陛下允许我上京面圣。”

    顿了一下,陆逊又对陆胤道:“事态紧急,敬宗还是不辞辛苦,再回建业,入南宫维护太子周全。”

    陆胤点头答应:“侄儿省的,太子那边侄儿绝不让小人得逞。还请叔父早赴京城,力挽狂澜。”

    陆胤说完,连口水都没喝,离开丞相府就上船顺流而下,直奔建业。

    当陆胤回到京城,陆逊六百里加急奏章也到了孙权案前。

    孙权打开奏章一看,就大怒道:“孤私询杨竺,乃是密议,实无三人在场,丞相如何得知?”他却忘了永远隐藏在暗处的内侍令魏忠,当即孙权下令传来杨竺。

    杨竺很少进宫,哪知道宫中密室之中也隔墙有耳,被孙权问的目瞪口呆。好在杨竺急智,鲁王府也有耳目盯着南宫,联想到当时陆胤去过南宫,离开后匆匆坐船向西不知所踪。

    便对孙权道:“陛下问臣之事乃是国家大事,臣岂敢轻泄。不过听闻当时唯有陆安南乘舟西去,莫非是他将此事说与丞相?”

    “陆胤当时不在宫内,他如何得知?”

    “陆安南虽然不在宫内,但他当时却在南宫。”杨竺意有所指道。

    “南宫?”孙权瞟了一眼帷幕暗处,下令道:“传陆胤觐见。”

    陆胤此刻正在馆驿,还没来得及去南宫见太子孙和,闻听孙权召见,知道孙权已得知泄密,怀疑上了自己。来不及写信详说,只是派人告知太子,让孙和放心,便匆匆随传话的内侍进宫。

    一来到孙权面前,孙权便厉声问道:“陆胤,孤与杨竺密议之事,你如何得知?莫非太子有耳目在孤身侧,将消息传递与太子?”

    陆胤自去武昌时便已盘算好所有一切,并且和叔父陆逊商议好了其中的细节,便从容不迫的道:“陛下,太子乃仁厚之人,怎会做出私窥天子之事。微臣也只不过是边地外官,更与内廷无从瓜葛,实是杨郎中告知微臣。微臣以为兹事体大,故此西去报与丞相。”

    孙权见陆胤说话之间面不改色条理清晰,他知道太子孙和胆子不大,不敢私自结交内廷宦官。况且陆胤是个外官,好些年没在京城,根本不知道内廷情况,也不可能买通那些内侍。唯一合理的解释只有杨竺泄密,陆胤才会知道这件事请。

    只是孙权却不知道,他要换储根本就是件祸乱东吴的大糊涂事,只要忠心于东吴的明眼人,一定不会支持他。内侍令魏忠虽然是个宦官,但他也是吴人,不愿意看到吴国生乱,再说太子仁厚,比鲁王动辄打骂内侍要好得多,所以才会私下通报太子。

    孙权当了多年皇帝,眼中只是朝中大臣,少有将心思放在内廷宦官上,所以竟然忽略了魏忠等人的想法,当时的怀疑也只不过一瞬间的事情,陆胤的解释却是更加符合自己的猜测。

    不过猜测归猜测,孙权还是下令道:“来人,将陆胤、杨竺送交廷尉府,严刑审讯,孤要知道到底何人泄密。”

    陆、杨二人五花大绑被押解进了廷尉府。孙权还立刻派遣御史前往武昌,责问陆逊如何得知内廷秘事。

    陆逊事先已经与陆胤商议妥当,当即回复御史,说是杨竺告知陆胤此事的。

    这下孙权对杨竺就极为恼恨了,杨竺作为徐州名士,投奔东吴对孙权来说是极为荣耀的事情,所以他对杨竺非常看重。

    而杨竺与鲁王孙霸交好,在孙权看来,说明孙霸比孙和更加优秀。之所以明知道杨竺是鲁王孙霸的宾客,还与他商议谁更适合做储君,就是放出一个政治信号,他孙权要换储了,让孙霸做好准备。

    可是没多久远在千里之外的陆逊就知道了消息,说明什么?你杨竺根本就没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把私密之事到处乱传,简直是狂妄之至。

    陆胤的政治经验就丰富多了,他和杨竺不同。杨竺是外来者,名气很大,但在东吴根基不深,即便是在徐州,也不算顶级士族。只是孙权为了宣传的需要,才把他捧起来的,和当初的隐蕃以及如今弃魏投吴受到孙权宠幸的征西将军马茂一样,没有深厚的官场底蕴,自然不会正确应对突发事件。

    陆胤背后有陆逊指点,本人还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承受痛苦的能力更强。而且此时的东吴,孙权还没有开启杀戮朝臣的模式,甚至免官罢职都很少见。所以即便是严刑拷打,陆胤还是咬牙坚持,一口咬定是杨竺告诉他这个消息的。

    杨竺是个文人,自幼娇生惯养,那经受得住这般拷打,连续几日审讯下来,精神早已崩溃,只好承认是自己泄密。

    几天以后,廷尉府把审讯结果送入宫中,交到皇帝孙权手里。孙权大怒,下诏赐死杨竺,陆胤监禁。并且责令太子孙和以及鲁王孙霸不许与朝臣来往,闭门读书,换储之议暂时搁置。

    至于丞相陆逊,孙权虽然没有免去他的官职爵位,但连续下了三道诏书,斥责陆逊,不许他入京理事。陆逊因此气愤交加,一病不起,几个月后撒手人寰,一代名将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还要补一句,孙和孙霸的母亲王夫人,这个可怜的女人,非但没有母凭子贵,成为皇后,还由于二子夺储,孙权恼她教子无方。又加上孙鲁班的谗言,被孙权打入冷宫,没几日就得病身亡了。

    至此,南鲁之争暂时告一段落。

    不过陆胤入狱,却是对崖洲岛马淳来说,是个大大的隐患。好在陆胤好友华覈因在山阴县县令任上政绩突出入京迁任秘府郎,听说好友入狱,便去大牢探望陆胤。

    陆胤已知叔父陆逊为皇帝所不喜,自己要重获自由,光靠陆氏之力是不行了。其他家族或因二宫之争受到牵连,不敢轻举妄动。或因此事站到陆氏的对立面,不来落井下石已经非常幸运了,更不要说出手相救。

    左思右想,朝内群臣靠不住,只能依靠外力,或许还有复起的可能。

    而外力当中,马淳自然第一时间出现在他脑海里。马淳是他的部下,对自己恭敬有加,此人又是以忠义闻名。当年为了救他主公甘瑰,可是在建业掀起一股不小的风波。

    而在朱崖郡,自己和马淳合作默契,给过马淳许多帮助,算是马淳的恩主。陆胤知道马淳才能超群,若是他愿意出手解救自己,或许真的复起有望。

    于是陆胤在狱中写了一封长信,请好友华覈派人送到朱崖郡崖洲岛,让马淳设法营救自己。

    华覈在山阴县令任上多年,马淳曾经是他的治下之民,当然知道马淳这个人。他对马淳的事迹也非常清楚,有时候也对这个比自己还小几岁的同僚有几分钦佩。

    闻言当即答应派人送信,于是便引发了又一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