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萌军风云 !
第五百三十一章: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十八)
短短两天后,德国正式向法国宣战。
至此为止,已经有多个欧洲国家卷入战争的漩涡。
而且这个战争漩涡依旧在不停扩大。
奥匈帝国在宣战后,就全面出兵塞尔维亚,近10万奥匈帝国军队从匈牙利出发,将数百门大口径火炮架在多瑙河边,向着河对岸的塞尔维亚猛轰。
做为老牌帝国,奥匈帝国的工业实力其实还在现在的中国之上,他们使用的火炮就不是中国云贵战争、统一战争中那么小打小闹的可比了,大部分都是210毫米口径以上重炮,其中不乏240毫米口径、280毫米口径、310毫米口径乃至360毫米口径的,堪称陆地巨炮。
这其中有一部分是同德国联合开发的,一部分是奥匈帝国自己研制的。
数以百吨计的钢铁火药向着塞尔维亚的领土倾泄,摧毁着一座又一座人类的建筑物,爆燃起一团又一团死亡烟云。
不过塞尔维亚一直敢那么心高气傲,自然也有其底气。
他们与奥匈帝国接壤的边境城市,都是按照要塞规模修建的,防御体系非常完善,拥有数量众多的防御工事。
如果直接进攻的话,没有几万人来填是不可能打下来的。
奥匈帝国军队显然也知道这点,所以部队主力一直没有真正越过多瑙河,只是用重炮拼命轰击塞尔维亚人的城市。
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应该有较长时间的僵持阶段,然后随着俄、德、法……等国的陆续加入,这场战争会从这里一点点发酵,然后逐步扩大。
但是一个意外情况的突然爆发,大大加剧了这一进程。
还是以塞尔维亚为中心,整个巴尔干半岛地区燃起了另一堆战火。
巴尔干地区位于欧亚两洲的接壤处,是欧洲的下腹部,扼黑海、地中海的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同时,这里民族成份复杂,宗教多样。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欧洲的火药桶。
即使没有奥匈帝国的导火线,目前这个巴尔干火药桶的温度已经足够高了,爆炸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奥匈帝国的刺杀事件一定程度上是斐迪兰自找的,谁让她一直想要吞并塞尔维亚呢,而除了奥匈帝国之外,其它列强各国也一直在巴尔干地区煽阴风,点鬼火,使得巴尔干地区各个国家的矛盾已经积蓄到了极点,尽早会要爆发出来。
巴尔干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这个半岛地区上民族繁多,自从奥斯曼帝国在几百年前的科索沃战役中击败巴尔干联军,以武力占领整个巴尔干半岛后,南斯拉夫民族便长期受奥斯曼帝国统治。
从19世纪开始,巴尔干地区的民族主义者们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力图摆脱奥斯曼帝国独立。
1830年希腊在英、法、俄三国支持下成功独立,这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
而因为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地中海出海口,一直在谋求动手的机会,最后终于发动第八次俄土战争,奥斯曼帝国战败求和,签订《圣斯特凡诺条约》。
塞尔维亚、黑山才从此获得独立。
自以为得到俄罗斯帝国的支持,泛斯拉夫主义逐渐成为巴尔干半岛主流思想,巴尔干半岛诸国都希望谋求得到欧洲列强的支持,后来罗马尼亚则由瓦拉几亚及摩尔多瓦合并,另外建立一个大保加利亚公国、波斯尼亚,由奥匈帝国托管,也算是获得“自治”。
有这么多成功例子在前,巴尔干半岛诸国更是如火似荼地积极进行扩军,同时也在积极地进行外交联系,一部分原因是想将奥斯曼帝国赶出去,报仇雪恨,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希望获得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这些领土,扩大自己的国土地盘。
在今年初,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已经在背地里结盟;其后黑山(旧名:门的内哥罗)和希腊也悄悄加入了这个圈子,四个国家暗地里组成了泛巴尔干同盟。
所谓的泛巴尔干同盟自然是想找机会对奥斯曼帝国动手,因为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已经不是几百年前那个牛逼轰轰的奥斯曼帝国了,自从十九世纪之后,这个国家就江河日下,一年不如一年,到现在已经虚弱得不成样子。
而渐渐崛起的巴尔干同盟诸国,或许是知耻而后勇,这些年都渐渐发展了起来。
几个国家都在暗地里大力发展武力,无论在兵员数量还是在武器质量,或者是主要军种的炮兵质量和军队战斗训练水平上,都要强过现在的奥斯曼帝国军队。
当然了,这些国家都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泛巴尔干联盟自以为背后站着俄罗斯帝国,以及英、美等国列强的影子,而奥斯曼帝国马老架子还在,背后也有德奥联盟的支持。
这些背后的支持其实都不是那么靠得住,大概这些国家自己也知道,所以才一直没有真正打起来。
现在火药桶里突然丢进个火星子,奥匈帝国因为行刺事件,首先跟塞尔维亚杠起来了,奥斯曼帝国眼前一亮,自以为是找到了一个绝好的将德奥同盟都绑上自己战车的大好机会,于是在奥匈帝国进入塞尔维亚国土的第一时间,正式对塞尔维亚宣战。
这一来,泛巴尔干同盟诸国自然不干了,第二天,门的内哥罗(黑山)首先对奥斯曼帝国宣战,紧跟着,保加利亚和希腊也向奥斯曼帝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国军队对武装干涉塞尔维亚道歉,并撤出巴尔干地区,给予各民族以自治权。
这是他们早就由来的想法,但奥斯曼帝国政府肯定不可能答应,于是保加利亚和希腊也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然后,奥斯曼帝国也对保加利亚、黑山和希腊宣战。
各国同时开始总动员,进入战争状态。
在另一个方向上,德国正式出兵,并且通过了德国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担任总参谋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作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