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 工业之动力帝国 > 第57章 用互联网的思维造坦克 (下)

第57章 用互联网的思维造坦克 (下)

作者:滿楼红袖招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工业之动力帝国 !

    严格的说,梁远写得这份改型坦克设计文档一点都不正规,不仅没按常见的设计书格式正确书写,涂抹的地方还特别多。

    从某些潦草的涂抹痕迹看,那些被遮蔽掉的幼稚观点,验证了做这份设计的主人绝对没接受过坦克设计相关专业的任何培训。

    但是,就这样一份凌乱而不成熟的文档朱雨生看得津津有味,每页翻动的异常缓慢。

    在设计的开篇,梁远直接写下了自己对坦克换壳改造项目的主要想法认知,所有的技术手段都是为了设计开篇的核心思维而服务。

    梁远压根就没去论证火力,通讯,机动等方面的知识,直接把自己想法的核心定义在坦克的综合防护和生存上。

    梁远十分直白的写下了自己对坦克防护体系的认知:

    一、尽量做到避免被发现。

    避免车辆被敌方所装备雷达、热像瞄准具或光学装置探测到。

    二、如果被发现,尽量避免被击中。

    车辆应当装备形成悬浮屏蔽烟幕和实施干扰的设备,应当具有迷惑敌军激光制导或红外制导的反坦克导弹以及观瞄设备的能力。

    三、如果被击中,尽量避免被击毁。

    提高车辆的主被动装甲系统、三防系统及自动抑燃/抑爆系统的能力。

    四、如果被击毁,尽量避免产生人员伤亡。

    基于卫星定位、实时遥控等技术手段,发展无人战斗车辆,在编队行进前列设置前导无人车或者进行城市攻坚时设置强火力支援无人车。

    在这个设计核心思想下边,则是某人大开脑洞的种种胡扯,比如毛子以后大吹特吹的等离子隐身啊,新世纪之后发展出来的光学隐身啊,无数点子被梁远写出又被随手删掉,最后换壳这个方案被梁远保留了下来。

    坦克换壳既然是基于开篇前的防护思想,那么设计方案就比较好出了。

    首先外形隐身是针对武装直升机,要知道武装直升机的别称就是坦克杀手或是树梢杀手,由于飞行高度地面干扰等问题,武装直升机的索敌方式主要以雷达为主,红外用于攻击制导,比如未来被弯县吹嘘成神物的长弓阿帕奇就是武装直升机的典型代表。

    其次,外形隐身对于对抗预警机也有很好的效果,法国勒克莱尔,英国挑战者,德国豹式都做隐身修型的测试获得了理想效果,不过那会苏联坟头的草都老高了,德国的主战坦克装备数量从四千下降到三百,欧洲根本没有改进陆军装甲力量的需求,使得测试也仅仅止于测试而已。

    相对来说外形隐身在这个换壳计划中不是难点。

    其他的类似模块化,提高可维护性都是设计思想问题而不是技术难度问题,朱雨生大概的看看一掠而过。

    然后朱雨生在翻页之前,很正式略带着一点点仪式感的做了一个深呼吸,对于老爷子来说,坦克降低红外信号这个问题,在全球也是难题中的难题,虽然不知道梁远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但从那些凌乱被删涂掉的笔迹来看,这个少年的思维用天资横溢,活跃异常来形容绝对没有夸张,使得朱雨生对下边内容的期待感越来越高。

    梁远基于一时兴趣和脑洞搞出来的这份设计说明很薄,换壳技术的关键指标如何降低车辆的红外信号,已经是这份文件的最后一页。

    朱雨生翻页之后,在新页面的第一行就看到了比别的字体都大上一圈的几个大字——热电效应。

    在热电效应这几个大字前还有几个明显是后添加的小字——半导体。

    半导体热电效应?

    朱雨生只是微微琢磨了一下,眼神继续看了下去,果然在后边梁远详细的写了如何利用基于热电效应的半导体温差发电片来降低坦克的红外信号。

    热电效应也被称之为塞贝克效应,科学的术语就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空穴),因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

    热电效应的应用始于二战之后,最先用于宇航,军事等用途,比如大名鼎鼎的旅行者一号飞船上搭载了基于热电效应的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直到新世纪之后,旅行者一号飞到了远离地球的太阳系边缘,温差发电机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工作。

    冷战时期,由于温差发电机使用原始木材获得的火焰就可以发电的特性,被美国军方视为绝密,部署给冷战前沿的精锐部队。

    冷战结束之后,类似组装温差发电机的半导体发电片开始渐渐用于民用项目,比如世纪之交利用人体发热作为发电动力的温差手表曾风靡全球。

    眼下冷战还未结束,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这东西不但是军事上的绝密,也是巴统组织对共和国禁运高科技商品。

    朱雨生当然知道温差发电这东西不错,也知道国外应用这类技术降低过坦克的红外效应,问题是共和国压根就没有研究这玩意的人才,而且这东西在九十年代初期哪怕再国外也是天价,和后世已经烂了大街的25RMB一片截然不同。

    叹了一口气,朱雨生的心情有些复杂,事情到了最后即在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梁远的年纪和学历而言,能写出这个方案已经算得上绝对意义上的天才了,虽然计划具有工程上的可行性,但技术获取难度大,经济成本难以承受是这个计划无法改变的硬伤。

    一般来说热电材料的优值每提升一,可以近似的认为半导体发电片的热效率提升3%—5%。

    据朱雨生所知,从五十年代开始,全人类的科学家就开始寻找热电系数更高更适合温差发电的半导体材料,结果四十年过去了,当年和热电材料一起成为研究热点的高温超导材料人类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而热电材料仿佛时光凝固一样只在原地踏步,已知的热电材料优值达到1仿佛就是极限,无数科学家的努力都如镜花水月般毫无意义。

    因此,梁远的这个建立在半导体温差发电材料上的计划已经被朱雨生在心里暗自枪毙掉了。

    问题在于朱雨生不可能知道,所谓人类在超导材料领域的突破就有某人手笔,而热电材料和超导材料在新世纪之后,这两者的处理加工工艺居然有部分雷同,更有趣的是某人作弊捣鼓出的那个二硼化镁简单化合物的超导机理,和热电材料未来突破优值1的纳米掺杂机制十分类似,都是改变费米能及附近的电子结构,可以说搞出来二硼化镁之后,只要梁远稍微给点提示,热电材料的突破就在眼前。

    当然,由于AXBX的因素,梁远暂时被耽搁住了,总不能AXBX没处理完又有苹果砸到头上,牛顿的苹果树又不是专门给某人种的,因此这个算是二硼化镁近亲的新理论梁远一直憋在心里。

    不过眼下因为AXBX,科技园和GE长达一年的扯皮即将结束,梁远觉得是时候弄点压箱底的货色出来给科技园压舱用,热电材料可不比二硼化镁一嗓子就外泄了,那玩意的技术难度主要在加工机制,同样的材料新工艺和老工艺的优值能相差一倍,就算出口到海外,单凭检测材料就算想到下个世纪也不会想明白原因出在哪里。

    而且就算没有梁远提示,美国GE在95年也会发现这个基于全新理论的热电材料掺杂机制,既然时间不多了捞一笔大的才是正路。

    梁远这个换壳计划是建立在全新热电材料的基础之上的,两人假设的基础条件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