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中文网 > 大汉龙骑 > 第二千零七十七章 平定扬州(108)

第二千零七十七章 平定扬州(108)

作者:皇叔刘司马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推荐本书
八哥中文网 www.bgzw.com,最快更新大汉龙骑 !

    刘澜那套练兵方法有效果是有效果,但绝对不是什么人都能够轻易去学,毕竟光这后勤的开销可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关键是这样的士兵下大力气培养出来之后在战场之上损失了那成本就更大了,所以除了当年他的北军有这个财力外,一般人绝对不会像刘澜这样疯狂,将大半的税赋都放在了部队的后勤上。

    有这些五铢钱,做些其他的事情,尤其是投在民生上,必然会得到成倍的回报,反而投在部队上,是最见不着回报的,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样的话比较短视,但是在现如今这样诸侯大战的乱世,精兵政策绝对不会是首选。

    因为你有人口以及足够的壮丁,再加上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动员能力,就可以招募到源源不断的青壮参军,精兵也许只能有几千人,但是这样的部队一旦上万,那么几千精兵照样要败在他们的手上。

    这样的想法和当初陈群不建议在沛县改革的道理是一样的,最后改革成功也只是让沛县变成别人眼中的肥肉,而刘澜精兵之策,虽然能够腾出大量的人口,但是发展却是需要沉淀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见到汇报,时间太久了,谁又会赌上十几年的时间?

    所以不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他们的做法看起来会有些急功近利,但如果能在十年之内结束战争,那时再去发展必然要比刘澜现在的选择更佳。

    这些道理刘澜当然也懂,刘邦不就是这一套理论嘛,最后得了天下,而刘澜当然也明白这套理论是最有可能取得成功的,管你什么精锐不精锐,就算是新兵,也能让你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中变成精锐,因为活下来就是精锐,又何必花大力气去训练?

    到时候你几万精锐,这边几十万部队,人数直接压制,取得胜利那还不简单,可刘澜始终都明白不管是光武还是高祖,他们的这套理论虽然不错,但是之后休养生息带来的后果又是什么。

    所以刘澜想试试他的想法能不能成,就算不成也无妨,毕竟他割据了扬州,有绝对的天堑保证他去发展,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任何事情,如果能成功,那就可以确保统一之战后,人口不会锐减太多。

    想想汉末之乱,大汉朝的人口到三家归晋锐减了多少,而刘澜就是想看看,自己精兵政策下,有大量的人口去发展,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你们去急功近利,而我则在江东发展十余,十年生聚,那时候再北上必能一战成功。

    当然了这样的想法不容易,毕竟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北方战事只要一结束,那下一个就会是他,曹操或者袁绍可不像袁术那么傻,关键时刻被猪肉蒙了心,什么时间不称帝,偏偏在那么关键的时刻称帝,不仅把自己的小命葬送了,关键是给刘澜解了围。

    如果没有这一仗,如果袁术没有死在曹操手里,如果曹操不是为了自保夺了河内,那袁绍还真不会这么急着就出兵南下,最不济也会按照沮授的心思逐步蚕食消灭曹操,但是河内距离冀州太近了,这么大的威胁他怎么可能允许被掌握在曹操的手中。

    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河内乃光武龙兴之地,其与汉中之于高祖是一个道理,所以曹操夺取河内对袁绍来说无疑是一种野心的展露,而这绝对是袁绍所不能容忍的,出兵攻打曹操也就成为必然,甚至他不能再等再拖,一战而定中原,然后再与刘澜决战,并最终统一天下。

    当然与刘澜之战可能并不容易,可如果按照沮授的建议,一步步向南蚕食下去,与刘澜拼消耗最终拖死刘澜。

    袁绍的底气在于冀州在于中原,而刘澜夺下的江东能有多少人口与他去拼消耗,袁绍就算是用十个人换一个人,也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时代的南北太过悬殊,而就刘澜所知这个时代的南方大多数还是用着非常原始的方式生活,刀耕火种更是普遍,而一些发展好的的地方,大多数都是因为北方逃荒躲灾的难民将先进的科技带到了南方。

    对于是刘澜训练新兵更好还是曹操袁绍囫囵吞枣是人就行只能说各有优劣,不过如果对刘澜的了解只限于这些那可能还真就未必会是他的对手,道理很简单,随着刘澜的改革越来越深入,郡国兵的情况也发现了本质上的区别,以往郡国兵的情况大多都是服役青年,比起到边境当戍卒,留在家乡的这些年轻人则统统当上了郡国兵。

    每年服役时间结束便即可立即归家,但是随着郡国兵的改制之后,这些年轻的青壮不用再服兵役,虽然刘澜始终都没有取消所有役,但是兵役显然已经成为了鸡肋,而因为出身戍卒的原因,刘澜早就想要做些改变,所以兵制改革第一刀就朝郡国兵砍了下去,而郡国兵则会由到了岁数退下来后便会前往各郡县内报到,成为郡国兵。

    这些人首先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比之以往的郡国兵们可要强几百倍,而刘澜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留下在部队中耀眼的士兵,所以刘澜精兵之策真正恐怖的地方就在于,他们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真到了扩编部队又或者是出现危机的时刻,他们能够瞬间让刘澜的部队疯狂暴涨。

    这些郡国兵们如果在曹袁的部队中,那永远也不可能退下来,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精锐,怎么肯呢个让他们去当郡国兵,但是刘澜敢刘澜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他现在的募兵方式把好的苗子全都网罗起来,因为这些人到郡国兵可不是去继续当士兵的,而是军官,最不济也会是个佰长。

    而这还不算完,真正厉害之处则在于刘澜在招募新兵时,如果符合标准,但一点战斗经验也没有,那他们就必须要先到郡国兵内进行大量的训练,为期一年,这一年时间会让他们认识旗语和军令,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在这一年时间由这些退下来的军官提高他们的战斗能力,而在经过这一年严苛的训练甚至是遴选之后,他们将会有两个选择,到辽东或者前往摄山营。

    随着近卫军开始向摄山营招募,所以以前都会选择的辽东反而不在那么热门,但对于一些有野心的士兵,想要成为龙骑军甚至是重甲军的话,那就必须要前往辽东,如果符合规定则会成为辽东骑兵或者步兵。

    而在辽东,才是他们真正的考验,成为军官才有自己加入龙骑军甚至是近卫军,所以随着摄山营也能够成为近卫军后,报名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多,辽东没有信心能够回到秣陵,那就选择最佳的加摄山营,这成功性还能高一些,而离家近的好处更是让他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不得不说刘澜对这件事还是挺伤心的,原因很简单,如果把所有部队都留下来,那么他现在的情况赋税根本就不足以支撑他的大胆想法,所以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把所有的军官和优秀的老兵留在郡国兵大营。

    这样如果一旦开战的话,相信有他们这些人在,只要刘澜愿意,就能够瞬间将部队扩编到几十万人,这样做的好处首先就是减少了开支,不用样太多的士兵,但如果需要他们的话,那他们可能只需要一刻钟的时间就能解决好一切问题。

    必须要说,刘澜这样做就是省钱,部队那么的一笔开销,因为他的决定而改变,可一旦真有战争爆发,刘澜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在秣陵城内新招几万人甚至更多的部队,而这才是他们的优势。

    想想那个时候动员令下达的盛况吧,这些则是袁曹所无法比拟的,或者说天下诸侯也就只有刘澜一人敢这样做了。

    除此之外,刘澜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可以在非战争的时候过舒服的小日子,而刘澜则无需给他们开哪怕一分钱的饷钱,这可就省出了一大半开销,为什么战争花销大,先不说封赏和丧葬费,光一个粮食就能把一年的税赋耗尽。运输粮食需要民夫,民夫则需要吃饭,所以粮在运抵前线时,可能就已经没多少了,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刘澜为何要改革的原因,已经朝甄糜两人筹集粮秣了,再不改,那就真的要彻底崩盘了。

    当然刘澜这样做,也是非常讨巧的,将优秀的士兵和军官保留下来,这样做非常类似后世某国,非战时这些人不过就是普通士兵,可一旦有战事的话,瞬间的扩军他们就都成为了营连排班长。

    当然最关键还是这样做能够给剩下大量的粮秣,战争的花销大,那是因为不管多大的代价都要承受,但像之前的秣陵军,规模庞大,平时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何况以刘澜军队的伙食之好,花销更是翻了好几倍不止。

    必须要说刘澜这样做更像是是节流,如何开源其实才是关键,如果他有着足够的经济做后盾,又何须如此煞费苦心?

    但是这些情况,对于武将们来说,他们是不会去管的,职责不同,他们只需要练出一支精兵,赢下所有战争就好,可对于张昭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他要保证有足够的经济,不仅是维持日常的开销,更是为了秣陵未来的发展。

    本来随着刘澜南迁,大规模的人口到来之后,秣陵也早已是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新城的扩建,这番新气象让所有人都为之振奋,但是作为秣陵的大管家,却知晓这些看起来辉煌的背后却是已经到了紧衣缩食的地步。

    其实这种情况已经出现很久了,不断的战争肯定是罪魁祸首,而刘澜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原因,住税过税甚至是人头税,这样大额的收入被砍掉之后仅仅靠商业税来维持的秣陵经济看起来并没有像刘澜预想的那么好。

    当然对于传统的张昭来说,他在这个问题上本来就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对此会有些先天性失明甚至是选择性的排斥,商业的收入占了税收的大头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在战争时期还指望着士兵们穿越火线到秣陵来交易,这样的商人有,但恐怕也没有多少。

    而且这还是曹袁没有真正封锁民间商旅之间的交流,如果他们加以限制的话,那这收入还会减少,但是这些情况就算发生,既定的新政也不能改变,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回到过去。

    这个儒家不管他是哪一门哪一派哪一支,守旧念旧怀旧的思想太严重了,如果真能回到三皇上古时代,恢复井田制,这不是时代进步的表现,而是后退,土改他真统一了,那他才是真正的罪人。

    好在张昭还没这个能耐去改变,毕竟就算刘澜不在,在秣陵还有内阁去限制他的权力,他不是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顺利做到,首先他就得先说服内阁,但内阁的几人谁会听他的,谁会在这件事情上与他保持一致?

    只怕是走的最为亲密的糜竺,都要与他撕破脸皮,没要忘记糜竺可就是最大的商人出身,虽然他不直接经营,但是他家族的很大收入不就是靠着商业?

    而类似的情况不仅有甄家,甚至是他张家也不例外,他们不去自己从事,但是却会要求其他人经营,而现在就不同了,商人地位提升了。

    这无疑是秣陵与外界最大的不同之处,也是秣陵遭受诟病最多之处,刘澜明白世家为什么会排斥他,因为他们私底下里做的事情,刘澜把他摆在了台面上,原本是潜规则,现在刘澜却偏要打破他们,能不恨他?

    世家经商很普遍,但商人地位不高,从事又无法出仕,怎么办,那就以家族的名义去搞,但真正管事者却是家里的下人甚至是关键,管家入了商籍,而他们子弟自然就不会归在商籍,依然能够出仕当官。